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
2021-09-12更新 | 5677次组卷 | 73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2021-06-13更新 | 16571次组卷 | 129卷引用:【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备作业)
3 . 孔子在对人性的论述中,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同时孔子认为,即使是圣贤也要经常警惕或自省,以防范他人和自己内心的“不仁”。材料表明孔子(  )
A.抨击了人性本恶观点B.认为人潜意识中存在恶念
C.反对关于人性的争论D.消除了人们内心中的恶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论语》里孔子弟子子贡讲了一段话。他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下面哪种说法与子贡所讲的涵义相一致
A.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B.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C.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D.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孔子主张“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两者思想都
A.主张无为而治B.倡导战胜自然C.蕴含和谐理念D.提出仁者爱人
2021-01-26更新 | 1055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点对点专项训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6 . 杨向奎先生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中指出:“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就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作者旨在说明
A.周公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集大成者
B.中国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的发展特征
C.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内容不断变化
D.礼乐文明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
7 . 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     
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C.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
2020-12-26更新 | 375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点对点专项训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8 . 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有思想家认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该思想
A.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B.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体现了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D.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9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下列有关道家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A.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B.提倡节俭,主张“兼爱”
C.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