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孔子创立儒家的过程看,孔子的学说实际上是通过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因”和“损益”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既继承和延续了原初的文化,又有所变化和发展,因而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性。儒家学说推行的安家邦和忠孝之道的理念,不仅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在普通百姓眼里,也契合了长期以来坚固的血缘心理和社会道德上的满足。这种积极、有为的思想,立足现实,为此后世儒家主动吸收其他学派合理的思想,也使儒学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

材料二   和民国初期提倡尊孔的主张相比,新文化知识分子的反孔言论无疑是十分激烈的,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他们从本质上是反孔非儒的。这些知识分子并不打算也不可能与传统文化决裂,而是采取“重新定位孔学”的方法,即先打破孔子偶像,然后在恢复孔子及其思想的原来面目。在自由、民主等观念日益为现代化作出贡献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为实现救亡图存,重估儒学价值,并推动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作出贡献。

——摘编自张卫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的部分学者对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这一态度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二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公作”“分地”各指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出其侧重点。
2022-11-2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1)材料一反映了从商朝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并简要论述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
2022-10-1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西汉]戴圣《礼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1)材料一反映出从商朝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孟子、荀子的思想有何一致性?
2022-10-2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东海西海,心同理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时期     中国西方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人是政治动物……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王阳明

(28)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36)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摘选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人们协议联合组成他们生活在其中的政府,将一部分权利交出,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为了确保社会约定的实现,必须分权而治, ……立法权属于人民,执行权和对外权属于政府或君主;执行权和对外权从属于立法权。

     --洛克《政府论》


(1)阅读时期①的两则材料,写出这一时期的大致时间,归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道德和政治关系的看法及共同点。
(2)阅读时期②的两则材料,指出王阳明和路德在目标与思想方法中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东西方产生这一共同变化的时代背景。
(3)阅读时期③时期两则材料,指出黄宗羲和洛克思想的本质区别,请分别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其原因。
2022-03-1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考科目考试适应性考试(6月)历史试题
6 .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家观点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追法自然。(《老子》)
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庄子》)
荀子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

材料二: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每当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者手来表述他们自己历史的时候,人们总是把这种环绕着土地而引发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和处理其他历史现象的一条脊骨。

案例举证: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富者田连阡陌”;汉为护农计,令“贯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重租税以因辱之”;在政府政令的号召下,情愿离开“狭乡”远涉关山去到“宽乡”落户的人们,是北魏的自耕农;至唐前期,狭乡不足者,听于宽乡遥授。为了改变“千年田八百主”的小生产状态,中国共产党在“改地换天”的过程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编自《赵俪生文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三: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与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关系图


注:实线代表温度变化,以0线代表1980年温度水平。虚线代表农牧交错带移动位置,以0线代表1980年农牧交错带的位置,以北移为正方向,以南移为负方向。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明朝:公元13681644年。

——李霞《基于G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时空变化及特征研究》


(1)人地关系,也是天人关系。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老子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王张。在老子看来,天地人关系中的“有”和“无”“难”和“易”“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其据以分析的方法论是什么?请说明庄子“齐物”追求的精神境界。
(2)在人地关系的图景中,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或政党通过田制改革,调整人地关系。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商鞅于“帝王之制”“改”的是什么?为了改变小生产状态,“改地换天”的新中国,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请用一句话概括“改造”的内涵。
(3)有学者认为,由于自然和人文双重因素,明长城较秦长城和汉长城向东南后缩数百公里。根据材料三,分析“后缩”的自然因素。
7 . “大同”思想

材料一   孔子曾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是谓小康。”

张载认为:“虽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君王),犹有劣者,以其未成功也。此所以未有不谨于礼,唯谨于礼,则所以致大道之行。……六君子所以急于礼者,欲至乎大同也。……礼本于天,天无形,固有无体之礼。”

材料二   20世纪初,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讲,“既无帝王君长,又无官爵科第,人皆平等”,“今欲至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若去民私业,此事甚易,自去人之家始也,……但使明天赋人权之义,男女皆平等独立,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则全世界之人类皆无家矣!……皆归之于公,即可至大同之世也”。同一时期,李石曾在《新世纪》上发表文章认为,“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以冀大同”。

(1)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孔子与张载关于“大同”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对“大同”思想在20世纪初期的变化进行评析。(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16更新 | 268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陆。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カ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カ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三 传说,禹在早年克己为公,全力治理黄河,晚年暗中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启杀死公举的继承人伯益,夺取权位,尧舜以来的禅让制至此遭到破坏。

——摘自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二分册


(1)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化?你认为这一变化是必然还是偶然?请简单说明理由。
(2)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作者思想倾向如何?
(3)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常常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传承下来?你如何评判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要了解上古时期的历史,你认为还有哪些方法?
2021-12-0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实验中学(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规律提炼: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大变革成为时代特征。
思想变革: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社会变革:

材料三: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自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3)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材料四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而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五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而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4)据材料四、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2021-01-08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770年,也就是西周灭亡的次年,周平王在东都洛邑即位,此后进入东周。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梁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是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重建社会秩序”,儒家、法家提出的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