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苛政猛于虎”语出《礼记·檀弓下》,意思就是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礼记》中这一故事的引入,主要是说明了孔子(     
A.“以德服人”的理念B.“有教无类”的思想
C.“克己复礼”的要求D.“为政以德”的主张
2023-01-03更新 | 295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770年,也就是西周灭亡的次年,周平王在东都洛邑即位,此后进入东周。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梁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是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重建社会秩序”,儒家、法家提出的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语》

材料二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城邦以正义 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为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孔子强调的是
A.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B.以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
C.统治者应多管齐下,恩威并施D.用社会规范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曾在一次国际经济论坛上提出建议:遵循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的教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并以此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老子这一思想体现出的思想是
A.无为而治,知足不争B.克己复礼,主张正名
C.小国寡民,结绳而用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以下言论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8 . 冉雍很有德行,但他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孔子却认为神明也不能剥夺他的受教育的机会。这主要反映了孔子的什么主张
A.过犹不及
B.因材施教
C.学在官府
D.有教无类
9 . 老子和孔子的主张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主要是
A.用政治变革代替军事战争
B.在教育思想上都承认私学的重要意义
C.承认矛盾的存在但力求回避矛盾
D.用古代的治国方法或模式解决现实的问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0 . “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中和、大同等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