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7 道试题
1 . 杰出人物与时代发展。

人类历史,群星闪耀,杰出人物的成就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1)根据提示,将下列图示中的杰出人物与其所处时代及影响匹配

(2)将下列图示中的杰出人物与其成就相匹配

(3)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与发展中,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前后承继。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4)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为例,简要说明杰出人物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023-06-2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一、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和希腊都产生了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这个时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创造,深刻影响了此后各个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请以该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为例,说明雅斯贝尔斯的观点。
2023-06-1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普通高中2022年6月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与材料中的观点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兼爱非攻B.仁者爱人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D.隆礼重法
2023-05-2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A.“齐物”;“逍遥”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为政以德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迸一步升拓大一统事业。在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志的王座。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摘编自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材料三   (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编自黄宗義《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判断两位思想家所处的历史时期,并指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在思想上实行天一统的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质是什么?简述这一措施文儒学地位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其著作《论中国》中说“身处乱世,孔子提出的对策是施行正义的和谐社会之‘道’。在信仰上,人类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挽救这一岌岌可危的合理秩序”。为此孔子提出(     
A.苛政猛于虎也B.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D.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2023-04-27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2月线上月考历史试题
8 .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A.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B.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C.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2023-04-17更新 | 342次组卷 | 44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下图为儒学发展示意图,与a、b、c、d四处儒学发展状况对应的是(     
   
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②抨击封建专制并倡导经世致用
③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④学派开始创立并形成思想核心
A.a-④、b-②、c-③、d-①B.a-④、b-③、c-②、d-①
C.a-④、b-③、c-①、d-②D.a-①、b-②、c-③、d-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些主张出自(     
A.孔子B.孟子C.老子D.墨子
2023-03-1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县中新学校计划项目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