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1 . 《论语·学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体现的孔子主张有
①天人感应
②德治
③以礼治国
④以法治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战国末期出现了综合诸子百家思想的著作《吕氏春秋》。这一转变说明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
B.诸子百家的思想渐趋雷同
C.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D.儒家思想完全失去统治地位
5 . 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不需改变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 . 黄宗羲的“法治”思想与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本质区别在于
A.维护君主专制
B.反对君主专制
C.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减轻对人民的控制
7 . 金开诚先生在《漫话清高》中说: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悖离的思想和行为。据此,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清高”的是(  )
A.商鞅B.屈原C.贾谊D.郑燮
2018-09-3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练习2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异彩纷呈。其中主张加强君主集权的学派是 (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9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最先实践该政治思想的是:
A.封邦建国
B.确立皇帝制度
C.设三公九卿
D.实行三省六部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