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如图是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中关于做官的详尽阐述。这反映了秦朝(     
·要清白正直,慎重严谨如一、没有私心,赏功罚过得当。
·要待人和气,与人相处诚挚讲信义,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
·要勤于政事,摒弃私欲杂念,多多反思自己。
·要尊敬贤能善待俊杰,无论在野为民还是在朝为官都始终如一。
·要能刚柔相济,仁义忍让,那么蛮横无理的人也对你无可奈何。
·要审慎对待耳闻目睹口言之事,听说十遍不如亲自去看一看。
·要戒除安逸享乐的念头,要忠诚,不为贪图富贵做官,要正行修身。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B.治国理念以法为主兼采各家
C.为吏之道必须正行修身D.地方治理注重道德教化
2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之初,由于各国尚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统一铸币难以开展。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正式颁布货币改革之策,宣布统一全国货币,废除六国货币体系,重新铸造秦“半两”钱为法定货币。在秦以后两千多年,秦半两“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用。

——贾天浩《探究秦统一货币的形制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 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伍被认为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东西数千里,暴兵露师,常数十万,死者不可胜数,僵尸千里,流血顷亩,百姓力竭,欲为乱者十家而五。”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历史意义。
(2)分别说明材料二、三中对秦始皇的评价及理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秦统一后的国家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这种“中央—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     
A.直接体现了儒家的大一统理念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C.展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征D.有效巩固了秦王朝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道路网,其中有一条“直道”从咸阳出发,纵深960千米,直抵内蒙古腹地;栈道长达800千米,这条路的很多地方需要架设石桥,或者采用加固措施,用以越过或穿过高山,还有用木柱支撑于危岩深壑之上的木构道路。这(     
A.体现出秦朝高超的国家治理能力B.有利于加强各地的政治经济联系
C.稳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统治格局D.为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奠定了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史记》记载,秦朝“凡为吏,皆有吏书”。秦朝吏书主要包括:官吏在平时工作中所记录下来的公文;向上级汇报工作所写下的报告;有关国家大事和社会现象的记录。这些均被当作官吏考核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秦朝(     
A.官吏职业素养较高B.官员施政有章可循
C.文书制度尊君抑臣D.吏治管理比较严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秦律规定:“新黔首(平民)未习(秦)事”,新地吏应避免过于严苛,不得恶言谩骂、侵辱新黔首,并由长吏督查新地吏的这些行为;新地吏如果“询(诟)詈(骂)新黔首,赀(罚款)一甲;殴(殴)笞,赀二甲”。该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秦王朝(     
A.注重调和地方以巩固统一B.律法兼具严密性和人文性
C.践行外儒内法的统治策略D.重视对官吏的监察与管理
7 . 国家稳定后,秦始皇开始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外扩建交通路网,建成了连通各个区域的交通路网。政府还编制了《行书律》,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地方主要由郡守和县令共同负责交通运输。据此可知,秦朝交通建设(     
A.促使边疆地区得到有效开发B.得益于法律制度的建立
C.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D.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
8 . 小史同学研究中国古代史,选择了秦、西汉、唐三幅形势图,如下图所示,他研究的主题是
A.国家统一推动了边疆社会发展B.专制集权制的确立和完善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D.东亚文明圈的形成与扩大
2024-03-0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汉初统治者,在国家治理方面“汉承秦制”但又“惩亡秦孤立之败”,在地方实行两种制度并行。这里的“秦制”是(       
A.行省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为秦王嬴政在统一过程中采取的部分措施。其措施旨在(     

序号

举措

1

灭赵后,迁赵王于房陵(今湖北房县)。

2

灭魏后,徙魏大梁于丰(今江苏丰县)。

3

灭齐后,迁齐王建于共(金河南辉县)。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B.加强各地经济交流
C.加快六国文化融合D.削弱地方割据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