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战国时期的部分秦简中,户主名前均冠以“荆”,表明其为荆地遗民;秦统一后,六国遗民通过重新登记户籍,成为“新黔首户”,已然不见“故六国”的标记。这是因为秦朝(       
A.推行严刑峻法B.移民地位低下
C.强化国家认同D.户籍体系成熟
2024-05-09更新 | 286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2 . 考古专家测量发现,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4万支箭头,最大误差0.22毫米,最小误差0.02毫米,且这些箭头与在湖北、江苏、河南等地出土的同款秦国箭头,尺寸一模一样。这可用来说明秦国(     
A.地方管理制度严格B.国家治理规范严密
C.中央集权逐渐加强D.统治区域达至江南
3 . 秦朝铺设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驰道,并修筑了直达河套地区的直道及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这些举措(     
A.实现了秦国的长治久安B.抵御了来自匈奴的侵扰
C.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2024-02-0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设立了36个郡,随着疆域的扩大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到秦朝末年全国约有50个郡,下辖近千个县。至此,秦朝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辽阔疆域。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目的;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控制军事重镇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朝廷直接掌握了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的同时又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元行省制是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深远。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并列举秦朝拓展疆域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024-01-3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秦朝时百姓的户籍、征收的粮食都以县为单位保管,地方武装、徭役也以县为单位编制和征发。据此推知,秦朝的县制(     
A.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B.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C.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D.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秦统一后,六国旧贵族和豪强富户被迁移至陕西函谷关、大震关、蓝关、金锁关等秦国根本之地。这一措施的客观影响是(     
A.适应了大一统政治的要求B.促进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C.抑制了豪强地主兼并土地D.逐渐消除了六国地域意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强调秦汉两朝的统治者们建立了复杂的官僚体系,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设施,在帝国内还鼓励文化上的统一,在大约450年的时间里,秦朝和汉朝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方向。这“一种方向”指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B.官僚政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C.道路建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D.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的发展
8 . 秦、隋尽管二世而亡,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建立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B.开辟了南北水上运输通道
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D.以思想统一促成政治统一
2024-01-1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道路交通开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
10 .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阅读材料一、写出“封建的统一”所指的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
(2)据材料二、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