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1 . 秦统一后,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将战国时各国所修城防壁垒(除长城外)完全拆除,修筑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驰道。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秦朝疆域范围B.加强对北方匈奴的控制
C.提高行政办事效率D.巩固秦王朝的中央集权
2024-02-0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他们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材料二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并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并简要说明秦所创制度带来的影响。
(3)指出材料三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
2024-01-3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宋时期,在鄂西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到宋、元交替时期,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明朝土司制度与羁縻政策的区别在于由松散的统治变为严格的控制;在承袭、纳贡、征调等政策方面,土司制度均有严格的规定,从而加强了对鄂西民族地区的控制。鄂西土司制度随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而消亡。

——摘编自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分析郡县制建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的羁縻政策与元明的土司制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改土归流政策的作用。
2024-01-2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秦朝建立后,规定“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器械一量”“书同文字”“车同轨”。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大一统的需要B.规范官员施政方式
C.完善社会基层治理D.增强秦朝国家实力
2024-01-1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封建制较之奴隶制,无疑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对农民阶级来说,它并不是什么康乐世界,而是新的“枷锁和奴役”。

秦始皇三十一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使军功地主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另外,秦王朝实行“尊奖兼并之人”的政策,允许土地买卖,地主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攫取大量的田产,逐步形成了“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情况。无地或只有很少土地的农民,除了遭受高额的地租剥削外,还要向封建国家交纳口赋、柴草等繁重的赋税。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动,收成的三分之二都被地主阶级剥夺走了,剩下的部分很难维持家庭生活。

秦统一六国之后,不顾人民死活,“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给)其欲也”,无休止地征调兵役、徭役,那些被征当兵的农民,因路途遥远、条件恶劣,加上官吏的欺压,许多人惨死在戍守之地;秦始皇为了满足私欲,滥用民力,大肆修建官室、陵墓,造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镶(饷),女子纺绩(织)不足衣服”“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的困境,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所体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并对这一生产关系加以评析。
2023-12-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郡县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守令不世袭,视实际服务成绩为任免进退。此为郡县制与宗法封建性质绝不同之点。自此,贵族特权阶级分割之封建,渐变而为官僚统治之政府”。据此推知,郡县制的设置(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B.确立了贵族政治的权威性
C.实现了国家的垂直管理D.证明了皇权来源的合法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就,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秦始皇开创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策。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其博士议政制度明显受到尚处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耕生活转化阶段的有原始民主制残余的西北诸戎影响。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在文化上采取特别优容的态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这样看来博士是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担任政府设置的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政制度。

——摘编自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

材料三:郡县制对早期国家起了否定的作用。它的出现反映了历史的巨大进步,早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长期存在氏族制的血缘关系残余。郡县制的发展动摇了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商鞅变法确定了秦郡县制发展的方向,而郡县制的发展又是秦得以发展为帝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汉中央掌握了郡县主要官员的任免权,分离郡县的行政权与军权,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帝国内部组织现出鲜明的以地缘关系为结合的特点,郡下设县,县下依次设乡(亭)、里、什、伍等组织。秦汉郡县的管理范围涉及民政、财政、司法、教育、选举、监督等诸多方面。在郡县内部,还建立了监察和考核制度,监督官员履行职责的情况。中央政府对郡县实行严格的控制。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博士议政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出现的历史意义,并概括中央强化对郡县管理的措施。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本人具有极强的政治野心,希望在其统治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以满足无限膨胀的权力欲望。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自商鞅变法后,秦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善于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崩离析、颠沛流离,人民渴望一种安定的生活和稳定的政治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正合了时势的需要。

——摘编自胡学宇《集权主义以及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探》

材料二   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朝三省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并没有明确,而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体制,是在唐朝才得以形成的。唐朝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驳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三   历代丞相、宰相均拥有法定的权力,他们不仅“综理政务,统率百僚”,而且对皇帝也具有某种制衡的权力,因而皇帝有时也怕他们三分;而明代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其初只备皇帝顾问,仁宣后虽说拥有主票拟的权力,但票拟所提出的意见能否实行,却最终取决于批红,况且其中还有很多是属于奉命票拟。因而阁臣的权力决非是法定的。实际上阁臣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也容易受到其它各种因素的干扰,不同的皇帝,授予内阁权力的大小就不一样;即便是同一皇帝,阁权前后之变化有时也很大。

——摘编自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与内阁的区别。
2023-12-2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某同学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如图所示,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颁布法律、编制户籍
迁徙豪强、整顿风俗
A.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B.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C.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D.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集中
C.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2023-12-16更新 | 459次组卷 | 456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