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至唐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地域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北方965493
南方111257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注:公元742年为唐玄宗即位时期。)

材料三 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的整合或涵化,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的光临。

——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汉至唐南北方户数变化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人口迁徙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024-05-1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

材料二   县大约于春秋中叶在楚国产生,当时楚灭掉其北部若干小国,将其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实施的目的。
(2)与材料一的制度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在用人方式以及管理方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再写出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至少列举三例),并举一例说明秦以后“封建体制的反动”都“没有好下场”。
3 .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的表现以及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
2023-11-2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图二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会造成什么后果?列举汉武帝“矫秦县之失策”的具体措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
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
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1)上表是由著名史学家李学勤、郭志坤主编的《细讲中国历史》(全套12册)标题(节选),对应中国古代史上十二个时期。请选择其中一个标题,运用具体史实对标题予以阐述并指出其对应时期。(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材料二   


——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整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宋代书院分布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023-10-0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编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材料二   谜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有学者则从历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

——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材料一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的最大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秦帝国是如何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
7 .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奏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实行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了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了国家的财政市场。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古的人口,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在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程念棋《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汪沫《神童诗》

该制度包含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量才使用等基本精神,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行政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相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剑桥中国隋唐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防止地方割据采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
(3)指出材料三所提及的制度,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唐太宗、宋太祖分别实行了什么中央官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管理“腹里”和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简述元朝行省制度的性质和历史作用。
9 .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廷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改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廷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的影响。
2022-10-22更新 | 580次组卷 | 27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立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让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文字:“迁陵洞庭郡”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四   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