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西汉时,从高祖到景帝,地方长吏主要以军功、事功、中央官外调、酷吏充任;武帝时期开始任用儒生,但以积功而担任地方长吏的仍占多数,酷吏也极为活跃;元帝时期,经学之士已在地方长吏中占据绝对优势。这反映了汉代
A.儒学地位不断上升B.法家思想不符合统治需要
C.选官方式日趋完善D.地方官员主要出身于太学
2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封建时代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武帝元朔二年,梁王、城阳王提出:愿分部分国土与其弟。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诸侯王分与之弟邑者”,朝廷均予批准,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诏令的实行,“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结果“则王子无不封侯而诸侯益弱矣”。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大一统"在政治上的表现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诏令措施的特点及后果。
2021-12-1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三新测试历史试题
3 . 据《汉书·武帝纪》,西汉于元狩二年(前121年)设立酒泉郡、武威郡;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立张掖郡、敦煌郡;据《汉书·地理志》,西汉于太初元年(前104年)设置酒泉郡与张掖郡,太初四年(前101年)设武威郡,后元元年(前88年)设敦煌郡。除《武帝纪》与《地理志》的记载存在矛盾之外,《史记》《汉书》中还有多处与以上记载相抵触的史料。出现这种矛盾记载最主要的原因是(     
A.边疆形势的极不稳定B.史学家确定的标准不一致
C.西汉档案记载的混乱D.后人考证修改的不同结果
4 . 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据此可知,“关市”的设置
A.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B.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D.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漏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武帝的大臣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国家对经资的控制。从公元前119年起,对市场的交易、车辆和财产开征新税,以补充从产品征收的实物税和人口税的不足……一种重五铢的新铜钱被定为法定货币。六年后私铸被禁止,也许禁止令很有效;国家完全控制了铸造新铜钱的资源……政府采取措施,把当时仍由私人经营的采矿权收归国家直接单独控制。结果,在产区设48名专使,以监督铁制品的制造和分配;另外34名专使管理盐的生产和销售……为了缓和局部的或暂时的短缺和防止投机倒把,它还设置官署来稳定物价和协调运输。

——崔瑞德、鲁唯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描述的盛世景象名称,并分析其出现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并概括其表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商业发展,固定的贸易场所逐渐出现。这改变了原来商人在野外谋取利润的现象。由于商人的频繁往来和商业运输的发达,一批作为手工业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工商业城市勃然兴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风气逐渐向整个社会渗透,大量的人不避“关梁之难,盗贼之危”交流四方物产,其中一部分人还参加政治活动,从而产生由大中小商人组成的独立商人阶层。

——摘编自熊林《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富商大贾势力恶性膨胀,地方王国铸币泛滥。为此,政府颁行了五铢钱,由于这种钱币制作精美,工艺精良,且具有一定的防伪性,远非私铸者能及,货币的混乱状态被彻底刹住。对盐的生产,全国设37个盐官分别管理。铁的做法也一样,自开矿、断冶、加工到发售,一概归国家经营。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全国物价的掌控,打击囤积居奇的现象,把富商大贾迁到都城附近或者边远地区,使其丧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曾昭英《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及主要目的。
2021-10-27更新 | 177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指出,西汉王朝的和亲政策不是妥协的、屈辱的、缓和双方矛盾的政策,更不是企图通过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的政策,而是一种凭借西汉经济、文化优势去臣服匈奴的进攻性政策。这一观点关于和亲政策的合理性在于
A.少数民族逐渐归属中央政府的管理B.解决了双方长期积累的分歧与矛盾
C.促进了双方和平性的民族交融局面D.形成了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
8 . 董仲舒认为德治与刑罚在治理国家时如同四季有寒也有暑,统治者应该“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董仲舒意在强调治国应
A.通过道德教化民众B.实行大一统统治
C.稳固儒学独尊地位D.法治与教化并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对于治理国家,当政者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敬事”“”“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在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勤政既是臣下基本的政德操守,也是臣下应有的政治担当。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政治组织方法:依据需要设置相关职位,责成各级官员任事,分清权责,尽量避免言出法随的现象。

——摘编自史庆春《从<论语》问政看孔子的德治思想》

材料二   董仲舒说教化是政治的根本,刑狱是政治的形式,两者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的作用是一样的。董仲舒从君权神授、君权至上的思想出发,提出一套适合封建社会政治统治需要的最高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即三纲五常,又称纲常名教。他认为圣王治国理政,要建立一套新的礼乐制度,大兴教育,对人民实行德治教化,移风易俗,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而人性则是教化的根据。董仲舒还提出以六经为德治教化内容,对人们进行德智美诸方面的教育,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取向,进而培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摘编自迟成勇《董仲舒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及其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德治教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0 .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铸币专营政策,同时,国家又建立了以均输平准为代表的官营商业体系,并辅之以“算缗”“告缗”等掠夺性政策.这加速了民间资本向农业转移。这一现象客观上促进了(     
A.农民的个体劳作B.精耕细作农业日渐成熟
C.农业商品化进程D.田庄经营模式不断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