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60次组卷 | 65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西汉时期,社会上已较难看见穿着胡服的人,下图所示的深衣原本是楚人效仿北方各国而着用,到了汉代,由于开国君臣多为楚人,所以楚风流行,北方原有穿着深衣的习尚益发盛行。据此可知(     
A.服饰文化呈现统一趋势B.南北文化差异逐渐消失
C.民族融合趋势日渐放缓D.地域文化影响不断扩大
2023-05-29更新 | 399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西汉时期新增的郡级行政单位呈现出由中原向南、北、西扩张的趋势,中原地区新增各郡的管辖范围较小,非中原地区所设新郡的管辖范围较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西汉时期(       
A.地方行政区划设置随意B.非中原地区战略地位显著
C.中原发展程度高于周边D.统治疆域开始扩展到南方
4 . 汉魏以来,经学进入学童课程的情况虽错杂不一,但士人在幼童阶段已通《诗经》《尚书》的例子在记载中不断增多,《列女传》《女诫》《女孝经》《女论语》等书也不断涌现。据此可知(     
A.官方教育体系日益完善B.儒学常识化的趋势明显
C.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社会动荡引发思想巨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江西南昌·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汉初宰相以功臣、军人居多,“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如萧何、曹参、王陵等,汉武帝以公孙弘为相,开始以布衣儒术拜相封侯。这一变化(     
A.根源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B.有利于官方意识形态的重塑
C.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D.冲击了传统的四民社会结构
6 . 《月令》是古人对时令经验的总结,记载着天象、物候、气象等自然事物的变化;汉武帝时,《礼记·月令》被立为经学、涉及君主施政、祭祀等内容,原有的刻度时间意义已经渐次模糊。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政府总结农业生产经验B.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C.强调帝王统治的合法性D.丰富人们的时间认知
2024-03-15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7 . 西汉时期的人才选拔,除少数人物获得民间舆论支持而入仕外,其主要途径还是通经入仕。而至东汉,通过乡论入仕成为普遍现象。这一变化反映出东汉时期(     
A.官员的选拔渠道进一步拓宽B.社会阶层壁垒已被打破
C.乡里清议成为选官主要依据D.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增强
8 . 据考古发现,西汉前期的铁器多没有产品标示或少量以姓氏为标示,西汉中期后各地铁器不仅形制相近,且产品标示也以所属郡国名的简称或编号作为标示,图1中的“山阳二”标示即表示是山阳郡的第二号铁工场制造。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对制铁业政策的调整B.制铁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
C.私人制铁业竞争意识增强D.地方郡国取得制铁自主权
9 . 对于地方官员德政书写的方式,东汉时期以“飞蝗过境”“猛虎渡河”“纵囚归狱”等为模式与范本;到了宋代,多出现“民诵之”“民受其惠,诵之”等话语。这一变化说明(     
A.经济发展促进观念转变B.儒学发展影响官吏评价
C.官员考核方式更加规范D.社会治理模式发生变革
10 . 汉初,除王国的太傅、相国、中尉由朝廷派遣外,其余百官,诸侯王均有权任免。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借机将诸侯王的管理任免权收归中央。汉武帝时期,制定了《左官律》,规定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即构成“左官罪”。这一变化(     
A.完善了官僚政治B.淡化了宗法观念C.加强了中央集权D.奠定了盛世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