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资振古国。绍发华统彰九野,敢击匈奴正六合。悔过曾使众心恪,富民又启谱新辙……”其中“谱新辙”的进步作用体现在(     
A.推动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B.东西方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
C.盐铁官营为汉政府积淀了财富D.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拓富民新路
2 . 汉武帝时期,朝廷通过“加官”将原来属于中朝官的职称加在朝臣之上,使之得以参与机要,由此构成武帝心腹近臣组成的“中朝”以分割相权,这便是中朝官制度。据此可知,汉代中朝制度的设立(       
A.推动了决策权和执行权合一B.基于强化中央集权需要
C.埋下了宦官专权的制度隐患D.旨在加强君主统治权威
2024·江西·模拟预测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以一千钱装为一畚,用其令、丞的印封缄)……钱善不善,杂实之(钱质好坏都应装在一起)。出钱,献封丞、令发用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不敢选择)。

——摘编自《金布律》

材料二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放弃了国家铸造铜钱的权力,开放私人制造货币……政府拿不出足够的铜来铸钱、发行货币,把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权交给有铜矿的地方势力。虽然吕后在位时曾收回铸币权,但汉文帝时又重新允许民间私铸铜钱。《西京杂记》第三卷也曾提及“吴王(刘濞)亦有铜山铸钱”。《古泉大辞典补遗》载:蒋伯斧所藏“高抑四铢”“临菑四铢”“阳丘四铢”“东阿四铢”“宜阳四铢”“姑幕四铢”,皆出于齐地。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最后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汉武帝又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发行货币,从而防止了又一次恶性金融膨胀。

——摘编自边东平《西汉萌芽的金融膨胀与应对之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半两钱的相关规定。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铸币权的变化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24-03-28更新 | 84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民勤县第一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汉武帝时期部分重要历史人物活动事迹

重要活动资料来源
汉武帝发使十余辈至宛西诸外国,求奇物,因风览以伐宛之威德。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

《史记·大宛列传》

李广利(汉武帝时大将)伐大宛时,“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厖宛城中新得秦(汉)人,知穿井”。

《史记·大宛列传》


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石榴也”“使外国,得胡豆”。《齐民要术》


“孝武(汉武帝)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书·西域传》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于是计划造谣朝廷将强制各地家产在五十万以上的群体迁徙到新拓的朔方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这在客观上反映出当时(     
A.民间存在安土重迁心理B.西域地区直接归朝廷管辖
C.国家强力打击门阀士族D.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激化
6 . 汉武帝时,撤治粟内史(九卿之一),改设大司农,主管农业,兼管财政。同时,西汉掀起水利工程建设高潮。这些工程耗资巨大,如修建河东渠田、开凿漕渠,“各历二三期,功未就,费亦各巨万十数”。汉武帝采取上述举措主要是为了(     
A.执行重农政策B.缓解财政危机C.巩固统治基础D.改善农业环境
2024-03-12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7 . 大蒜原产欧洲南部和中亚,汉代王逸《正部》中记载:“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1990年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采集到大蒜标本三枚,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这说明丝绸之路(     
A.推动区域间物种的传播B.初步构建起全球化市场
C.有利于中西科技的互鉴D.促进了西域经济的繁荣
8 . 西汉政府在向西域派驻以都护为首的特设机构的同时,还册封西域诸国的君长和部落首领。同时,都护和戊己校尉等地方高级官僚拥有传召、奖黜,甚至逮捕诛杀胡人君长的权力。这反映了西汉(       
A.地方实力得到强化B.边疆治理恩威并施C.民族交融方式多样D.中原制度对外传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欲诱进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旨在(     
A.探索更高效的选拔人才机制B.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C.加速儒学向基层传播的速度D.逐渐消解地方郡国并行制度
2024-02-24更新 | 278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西汉武帝(前 141年一前87年在位)时期,淮南王刘安招纳宾客,著《淮南子》并献给朝廷。该书主张统治者应当以“不治”为无为的最高原则,认为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会导致“合己则是,不合己则非”,而“世间万物, 岂能以一盖之? ”这一观念在当时(     
A.适应了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B.推动了汉武帝时期社会变革
C.反映了部分王国的政治立场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024-02-23更新 | 243次组卷 | 8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