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儒学发展与中国古代政治】

材料   在中国政治史上,汉武帝是最重要的制度更张者之一。他接受儒家改制的政治主张,以“王道”缘饰“霸道”,取代汉初的“无为之治”,这成为“汉家制度”的一大改变。这一认识在宏观上自无太大疑义,然而细察儒学在汉初的蛇行灰线,便会发现这一改弦更张乃是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体制建构的结果。陈寅恪曾对儒家的性质作出判断:“儒者在古代本为典章学术所寄托之专家。”他认为,“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儒学影响汉朝体制,首先便是遵循这一路径。

——摘编自李磊《两汉儒学发展的制度分析》


请以“儒学发展与政治建设”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2-0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3 . 史学研究与历史演进

材料   古今中外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以及多元的史学范式,这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多重视角。

作者及其著作主要内容或观点
司马迁
《史记》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成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
“夫成绩者,今所现之采色,然必不甘乏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法]布罗代尔
《菲利普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本书从总体历史的思想出发,把16世纪后半期即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在位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首先以大量的篇幅讨论了地中海的自然地理状况,进而探讨了该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和文化生活,最后才涉及16世纪后期该地区的政治史
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3-08-2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新起点八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要的事项,祭祀典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的祭祀有祭天地、祭圣贤、祭先祖等。下表所示为有关中国祭祀活动的图片及介绍。   

图片介绍
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中国古代有“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园丘”的制度,被后来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所奉行,祭天成为统治者的专有权力
孔庙又称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黄帝被称为中华人文初祖,清明节祭祀黄帝包含着华夏儿女报本返始、慎终追远和民族认同的深刻意涵
宗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产生于周代,在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倡导 下逐渐普及化。明清社会宗族及宗祠在凝集社会力量、维持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取表中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人物或学派治国思想
西周周公天命不常、敬从天命、怀保小民、明德慎罚
秦朝秦始皇尊君重法、尚武恃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德刑相济、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西汉中期汉武帝德刑兼用、尊贤任能
唐代唐太宗以民为本、以法为治、重贤尚能
宋代理学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择任贤俊;君道以立志为本;以仁义为先,不以功利为急
功利学派本于财用、义利统一、注重事功、以利与人
明末清初顾炎武人君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唐甄学即其政,政即其学;秦以来帝王皆贼也;贤君治国

提取材料中的若干信息,提出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原始社会民主推荐部落首领时,形成了“选贤与能”的选人标堆,强调所选人才是 否具有征服自然和做人的能力。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普遍重视人才,招贤纳士,礼贤下士,重用布衣之士,千方百计 争夺能言善辩、能征善战和治国富民的人才为本国所用。

西汉
系统地强调德才兼备,“四科”规定:“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 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 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
选人的标准是“身、言、书、判” ,即体魄丰伟,言辞辩证,书法遒美, 文理优长。四者均可,则先看德行,德均取才,才均取劳。
通过考满而观绩,通过考察而观德。考察分为八个项目:贫、酷、浮躁、 不及(能力不及)、老、病、罢(不勤劳)、不谨。
用“四格”、“八法”评判官人。“四格”为“守、政、才、年”,“八法”为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

——摘编自齐秀生《从古代人才标准看执政能力建设》


提取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围绕中国古代人才标准的变化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3-09更新 | 60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奥赛班论述题集训(二)历史试题
7 . 历史中的垄断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楚同学在参加了“历史中的垄断现象”的主题研究中了解到《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盐铁论争论的核心是国营垄断和自由经济之争论,对当今的中国很有借鉴作用。为此,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盐铁论忧边》


●“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

—《盐铁论·申韩》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què,音却,忠厚),民悫则财用足,足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盐铁论》


材料
●蔡襄曾记载:福州地区的荔枝味道鲜美,在刚开花时就被商人以“立券”的形式承包收购,待到果实成熟,经陆海交通被转运到京师、北漠、西夏,以及新罗、日本、琉球、大食等地区,“重利以酬之”,因其被垄断,故稀有堪比红色的盐,商人凭此一年所得,数千万亿计。但荔枝产区的农民若想品尝反而成为稀罕物,“以其断林鬻之也”。

——摘编自罗维英《论宋代国家对私人垄断行为的法律约束》


●谢尔曼法是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该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的行为,均属违法。

——摘编自百度百科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垄断的危害,有的同学看到了垄断的优势,有的同学看到了垄断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调整。请以“历史中的垄断现象”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12-10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一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汉高祖分封同姓王,旨在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高祖之世,其弊病尚未显露。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诸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这些诸侯王日益骄横“不听天子诏”,甚至想举兵夺取皇位,七国之乱由此发生。与此同时,各地豪强势力大为膨胀,他们利用封建宗法关系结成强宗大姓,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兼并土地,横行乡里。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冶铁,或煮海制盐,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了中央财政的收入,而且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

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之机,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万,势力十分强大。汉初,由于战争破坏,经济亟待恢复,政权尚未巩固,无力对匈奴作战。汉高祖只好采纳娄敬“和亲”的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批的丝绸、粮食、酒等,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侵扰。但是和亲政策,并不能阻挡匈奴贵族的掠夺。文景时期,虽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为抵御匈奴的侵扰,也做了些防备工作。汉武帝即位后,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反击匈奴贵族的条件完全成熟了。


针对材料反映的西汉王朝所面临的问题,请你为即位之初的汉武帝提两条治国建议,并分析理由。(建议明确,理由充分,言之有理)
2021-11-16更新 | 230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汉帝国建立了“天下国家”体制,而精耕农业、儒家思想与文官组织也成为中国文明的特色。秦汉时代发展了精耕农业,也由此发展了以农舍工业为商品生产基地的全国性市场经济体系。庞大的市场网,依托于一个联系全中国的道路网,其中干道的路线,至今仍是公路,铁道及重要水运航线。秦汉时代中国文化经历了一次全盘整合,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汉代中国的政权逐渐走向开放,七国之乱后,宗室渐渐失势,汉代中央及地方官吏由别的途径晋用,不是恩荫即是察举。汉代对四邻的关系不是划境自守,而是开放。四百年的长期安定,汉代各地之间人才、观念与物产都经过不断的流动与周转,各种资源匀散于全国各处,形成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内容。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一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秦汉时期的史实,围绕“中华文化共同体”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