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如图为汉代山东武梁祠画像石中的孝行图“曾子故事”,画面左侧为曾子面向右方而跪,画面右侧是曾母坐在织机之前。左上角为榜题,“曾子质孝,以通神明,贯(感)神祇,著号来方,后世凯式,(以正)抚纲”;“谗(言)三至,慈母投杼”。汉代墓葬孝行图像盛行体现了(     

A.宗法制度得到加强B.儒学伦理影响扩大
C.官员选拔范围变化D.礼法结合观念盛行
2024-06-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作为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汉画像石的出现和发展,既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更有思想文化的深层背景。下面是汉画像石“讲经图”以及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邢渠哺父。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     

A.儒学开始成为各学派中的显学B.儒家思想影响社会生活
C.礼乐制度是宗法社会重要基础D.文人画技法已成熟定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

材料一   世风即社会风尚,是指某一时期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众共有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汉代的“山东”、“山西”,又称“关东”、“关西”,乃是指华山和函谷关东西之地。山东主要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以及湖南、湖北诸省;山西主要包括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在西汉的四十六位丞相中,仅有李蔡、公孙贺等极少数人出身山西,且这些人也大多是以军功卓著登上丞相之位的。山东丞相至少有将近四十位,且大都是治国理民的文臣。秦代和西汉时期的将领,除开国功臣之外,大部分是山西人。“秦将军白起王翦。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

——摘编自史建群《战国秦汉世风的区域性特征》

材料二   西汉疆域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作出合理解释。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敦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命名始于汉代,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敦煌郡,都尉府所在地实际上就成为敦煌郡城市的雏形,敦煌城市由此兴起。图1、图2、图3分别为汉代、唐代、清代敦煌故城形态演变,图中角墩、马面、羊马城等都属于城防系统。

——摘编自王新敏、石培基、聂晓英《历史时期敦煌城市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唐代、清代三个历史时期敦煌城市规划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敦煌城市规划材料的认识。
2024-03-22更新 | 295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明日之星高考历史精英模拟卷 【山东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汉武帝时期部分重要历史人物活动事迹

重要活动资料来源
汉武帝发使十余辈至宛西诸外国,求奇物,因风览以伐宛之威德。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

《史记·大宛列传》

李广利(汉武帝时大将)伐大宛时,“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厖宛城中新得秦(汉)人,知穿井”。

《史记·大宛列传》


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石榴也”“使外国,得胡豆”。《齐民要术》


“孝武(汉武帝)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书·西域传》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1975年,四川成都汉墓出土的酒像石上有一幅“养老图”,画中老者手持皇帝专门赐给高龄老人的鸠杖(如图)。1981年,甘肃省武威汉墓出土《王杖诏令册》竹简26枚,记载了汉宣帝时期的尊老法典。这些考古发现印证了汉代(     
A.尊老养老的优抚制度B.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C.家给人足的小康生活D.整齐划一的法治氛围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形势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满人入住中原后,清廷依然采取向周边扩展进取的策略,在占领足够大的疆域之后再按照各地习俗分而治之。清廷视周边民族地区与中原为一体,却在治理政策上有高度的灵活性。如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在新疆地区实行伯克制,也就是一种遴选当地贵族作为首领的制度,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在藏区实施达赖和班禅为首的政教合一制度。与此同时清廷又在边疆地区直接派遣将领,如在漠北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库伦办事大臣,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等,都是直接控制的方式进行管理。

——摘自侯旭东、甘阳主编《新雅中国史八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代开拓疆域和稳固边疆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经略边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8 . 民族之交融

在各民族不断迁徙汇聚、冲突交融的过程中,中华文明的内涵更加多元丰富。

(1)将图片所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互动的史事按时间排序。(填写字母)

A.西夏佛经B.宣政院印C.孝文帝礼佛图D.《燕然山铭》石刻

E.《钦定藏内善后章程》F.冼夫人像G.文成公主入藏壁画H.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⑧____
(2)图C所示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以下哪些是他亲政后采取的措施?(双选)(     
A.推行均田制、三长制B.迁都洛阳C.实行俸禄制D.与汉族贵族联姻
(3)在以下官职中,与图H所示史事属于同一朝代的有?(双选)(     
A.羁縻州刺史B.西宁办事大臣C.护乌桓校尉D.大鸿胪
(4)若要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治理”这一主题,较为适切的史料当选图____与图____。(填写字母)
(5)图A所示西夏政权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请再举两例进行证明。
(6)基于上述材料,中国古代民族交融有哪些方式?
2024-05-23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 上海市进才中学、曹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造物”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物质创造过程和成果。造物同步于人类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汉代和古罗马的造物形态各有特色。以柱子为例,汉代柱(如图1)的柱础主要有羊形柱础、覆斗形柱础、方形柱础等样式。汉代一些重要的柱子用雕刻、彩绘装饰,注重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如青山泉白集东汉画像石墓的羊形柱础,“羊”即“祥”。古罗马柱(如图2)重视对柱身细节的处理,柱身上有特定数量被打磨成光滑弧形的凹槽,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装饰。古罗马柱式有精细的比例模数,如科林斯柱式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柱头上用忍冬草装饰。古罗马的柱础并不作浮雕装饰。

图1汉代柱式

图 2古罗马柱式

——摘编自于美慧、齐佳《汉代柱式与古罗马柱式的比较》

材料二   在社会政治活动的造物装饰主题中,古罗马表现的军事活动内容比较突出,一般在凯旋门的墩座上以叙事浮雕画的形式出现,常见的场面有:皇帝正在作战或得胜归来;皇帝对战 败者的惩罚或宽宏大量;对民众的慷慨赏赐;等等。汉代在这类主题的内容表现上有着很大 的差异,并不强调对历史政治事件的纪念,而更多的是对过去的圣王明君、贤后哲人、名臣的 历史追念并加以尊崇。同时还对义士仁者、孝子列女进行赞颂和对史上暴虐君主的揭露与批挞。

——摘编自朱文涛《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指出汉代和古罗马造物艺术的差异,并阐释差异所折射的时代特征。
2024-01-23更新 | 119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