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如图是山东临沂白庄汉墓出土的乐舞迎宾图,图中可见一头戴飘带高帽、鼻梁高挺、身着短袴的胡人舞者,双手持股鼓欲意击鼓,其前面还有一名汉人长袖舞者倒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汉代(     

A.胡汉文化交融趋势凸显B.西域的风俗与中原渐趋一致
C.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D.对外艺术交流形式丰富多元
2 . 汉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在上林苑,有钟官、技巧、辨铜)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用于全国)。五铢钱有周郭,上有“五铢”二字,重量相同,式样规整。汉武帝铸五铢钱的主要意图是
A.稳定经济秩序B.增加政府收入C.打击豪强大贾D.加强中央集权
3 . 西汉时,从高祖到景帝,地方长吏主要以军功、事功、中央官外调、酷吏充任;武帝时期开始任用儒生,但以积功而担任地方长吏的仍占多数,酷吏也极为活跃;元帝时期,经学之士已在地方长吏中占据绝对优势。这反映了汉代
A.儒学地位不断上升B.法家思想不符合统治需要
C.选官方式日趋完善D.地方官员主要出身于太学
4 . 西汉时,儒家以外的学者,不仅可以公开教授、治学,而且有不少人进入宫廷为官,如武帝时名臣汲黯、司马谈,都是治黄老之言者……武帝所倚重的大臣,如张汤“舞文巧以辅法”、公孙弘“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这反映了当时
A.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实用主义倾向B.儒家思想具有普适性
C.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仍持续存在D.各学派思想的趋同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汉书·武帝纪》,西汉于元狩二年(前121年)设立酒泉郡、武威郡;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立张掖郡、敦煌郡;据《汉书·地理志》,西汉于太初元年(前104年)设置酒泉郡与张掖郡,太初四年(前101年)设武威郡,后元元年(前88年)设敦煌郡。除《武帝纪》与《地理志》的记载存在矛盾之外,《史记》《汉书》中还有多处与以上记载相抵触的史料。出现这种矛盾记载最主要的原因是(     
A.边疆形势的极不稳定B.史学家确定的标准不一致
C.西汉档案记载的混乱D.后人考证修改的不同结果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漏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武帝的大臣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国家对经资的控制。从公元前119年起,对市场的交易、车辆和财产开征新税,以补充从产品征收的实物税和人口税的不足……一种重五铢的新铜钱被定为法定货币。六年后私铸被禁止,也许禁止令很有效;国家完全控制了铸造新铜钱的资源……政府采取措施,把当时仍由私人经营的采矿权收归国家直接单独控制。结果,在产区设48名专使,以监督铁制品的制造和分配;另外34名专使管理盐的生产和销售……为了缓和局部的或暂时的短缺和防止投机倒把,它还设置官署来稳定物价和协调运输。

——崔瑞德、鲁唯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描述的盛世景象名称,并分析其出现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并概括其表现。
7 . 自汉通西域,丝路兴起以来,丝绸之路地域的贸易路线有明确称谓的就有数十条,如草原丝绸之路、大丝路、青海路、西南夷道等。这可用于佐证古代
A.丝路贸易的发展状况B.政府主导对外贸易
C.西北边疆的民族交融D.国家疆域频繁变动
8 . 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尊儒成为加强集权的重要措施。以下属于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尊崇儒术的是
A.“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B.“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C.“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D.“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9 . 汉武帝时期,制定了“阿党法”,规定:如果诸侯王有罪,傅、相等中央任命的诸侯国官员不举报,则傅、相有罪,重至弃市(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汉武帝这么做是为了
A.尽力维护诸侯国的政治经济秩序B.防止中央政府官员与诸侯王勾结
C.强化中央政府对诸侯王的监督D.防止诸侯王形成私人性质的势力
10 . 汉武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实行盐铁官营;设平准官、均输官贱买贵卖;要求商人自报财产,对商人征财产税,鼓励告缗(检举自报财产不实者)。这些措施主要的目的在于
A.增加政府收入B.削弱商人经济实力C.加强中央集权D.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