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边疆民族政权的发展

材料一   从汉朝到唐朝,漠北草原上先后出现过由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建立的强大国家。它们虽盛极一时,但其政权组织却是建立在氏族或部落基础之上,并没有打破氏族或部落原来的组织结构和血缘外壳。这种国家被称为“部族联盟国家”。在部落联盟国家中,作为征服者的统治民族与被征服者未能融为一体。一个统治民族在比较强盛的时期,能够控制草原上许多不同民族、部族,这种情况下,部落联盟制的国家建构起来会很快:但是一旦发生问题,比方说严重的天灾,或严重的内江,那么解体得也非常快。因为那些被控制的部族原本的基础并没有被打乱,当统治民族出现问题的时候,原本被统治的那些部族马上可以组织起来,甚至可能取而代之。所以草原上这些部落联盟制的国家尽管一时强盛,往往是旋兴旋废,起得很快,落得也很快。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

材料二   成吉思汗将其部队按照十户、百户、千户的方式加以编组,委任了各级长官。蒙古国建立后,将所有的草原牧民都按千、百、十户编制起来,这种制度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是蒙古国统治草原社会的基本行政单位。编组千户时,大部分是混合不同部落、氏族的成员重新组成的。尤其是被成吉思汗征服的部族,基本都被拆散,分属于不同的千户。这样,千户、百户制度实际上取代了旧日的部落、氏族结构,蒙古国百姓通过这一制度被纳入严密的组织,在指定的牧地范围内居住,接受赋役征调。千户百户制度瓦解了草原上的原有的氏族部落,逐渐形成了全新而有持久生命力的蒙古民族。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1)依据所学,简述北朝至唐朝突厥族的兴衰。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比较汉唐时期和元朝中国古代北方边疆政权的发展变化。
2 . 西岔沟西汉早中期游牧族墓群出土大量汉族文物如弦纹陶壶、绳纹陶罐、灰陶豆,木柄长剑、带和带玉王奉的剑、刻有汉字的铜矛、汉式铜,变形蟠螃纹、草叶纹、星云、日光、四禽四蝙纹铜镜等。据此可知(     
A.西汉实现了对西岔沟地区有效管辖B.西汉曾经向西岔沟大量移民
C.西汉曾经在西岔沟地区与匈奴交战D.汉文化随战争传播到西岔沟
3 . 回望长安。

20237月,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长安,不止是诗歌家园,古都遗存,更是中国重要历史发展进程的亲历者。

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了早期的文化遗存——半坡遗址(1)。与其他许多文化遗存一起,奠定了中国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定都镐京(今西安)。青铜器何尊铭文(2)中记载了此事,并成为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西周创造了新的统治模式(3)。

西汉定都长安,随着张骞通西域,这也成为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有学者评论,“尽管西汉王朝和早期罗马帝国之间存在着时间差,但从历史发展阶段和地位来看,它们旗鼓相当,同样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4)。

东晋时(5)从这里西行至天竺取经,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佛教在中国逐渐完成了本土化。

唐朝是长安城巅峰时期,它见证了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交流交往规模的扩大,也见证了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化繁荣时期(6)。

随后,明清时期,西安的人口规模也逐渐扩大(7),城市不断发展。

晚清时期,西安目睹了西方侵略战争中统治者的西行避难。民国时期,也目睹了军阀混战时人民的苦难。1936年,在时局的影响下,爱国人士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其和平解决转折点,开启了新阶段(8)。新

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开启新篇章,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继续向现代化城市迈进。


(1)该遗址中,典型器物和主要栽培作物为(单选)(     
A.彩绘陶器、粟B.彩绘陶器、稻C.蛋壳陶、稻D.蛋壳陶、粟
(2)从古至今,世界各地的文字书写载体都各具特色,以下配对正确的是(双选)(     
A.楔形文字、泥板B.印章文字、绢帛C.玛雅文字、纸张D.象形文字、纸莎草
(3)西周的统治模式为(双选)(     
A.宗法制B.禅让制C.分封制D.皇帝制
(4)请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选择任一视角,举例说明两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记忆?
(5)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合适的一项(单选)(     
A.玄奘B.僧一行C.鉴真D.法显
(6)请选择合适的史实填入对应方框。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新罗、日本大量留学生来华   C.孙思邈《千金方》   
D.设西域都护府   E.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F.裴秀《禹贡地域图》
对外交往扩大民族交融深入文化成果丰厚
(7)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西安人口规模扩大的原因。
(8)“时局”和“新阶段”分别指什么?
2023-09-1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开辟了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丝绸之路,昭宣时期加以经营,商旅、使者穿行其间,处处响起驼铃声,十分繁荣兴盛。东汉初,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骞出使西域使西汉王朝开始对西域诸国有了较清晰的认知,“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西汉王朝使臣与西域诸国使者相踵于丝绸之路,进一步加深了西汉王朝对西域诸国的认知。西汉太史公司马迁、东汉史学家班固对西域诸国的地理,山川、风俗、人物等均能作翔实的描述,确实得益于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交流往来。

——摘编自高福顺《汉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与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密切相关。早在汉、晋时期,中国的瓷器在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一些地区已有少量流传。因瓷器易碎,陆路运输比较困难,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扩展,晚唐以后大规模的对外输出主要依靠海路。由于船舶装载量的扩大,宋代以后瓷器外销的数量激增。瓷器作为古代中国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杰出代表,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中国瓷器外销的海上贸易线路,与北方陆路贸易的“丝绸之路”遥相呼应,亦被称为“陶瓷之路”。

——摘编自孟原召《“器成天下走”:外销瓷与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汉朝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以后“陶瓷之路”不断发展的原因。
2023-09-15更新 | 19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艺术类)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初文景时期,减轻刑罚,以致“断狱数百,几致刑措(搁置)”。到了汉武帝时期,“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这种变化是因为(     
A.王国势力坐大致使社会动荡B.从黄老无为向以法治国转变
C.西汉的律法沿袭了秦朝律法D.加强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6 . 自春秋、战国经秦至西汉前期(武帝以前),士人一直为游士,其社会角色游移不定。自汉武帝时始,“游士”逐渐成为“儒士”,到东汉前期最终演变为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士大夫”。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B.大一统政局的形成发展
C.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D.选官用人标准发生转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盐铁专营应不应废止?

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贤良方正所选拔出的人才)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营政策,进行全面总结辩论。贤良文学一方认为:“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椎,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并指出“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质劣)……盐铁贾责,百姓不便”。他们还认为盐铁专营吸引了大量商贾为官,权与势结合在一起,造成了“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的局面。

桑弘羊一方则认为:盐铁归之于民,“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如此发展,则会形成“权移于臣,政坠于家,公室悲而田宗强”的局面。他们进一步指出:“先帝(武帝)哀边人之久患,……故兴盐、铁……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

——摘编自桓宽《盐铁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双方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8 . 如表所示为西汉部分学者治国观念的论述,这反映出(     
出处史料   
使高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董仲舒《春秋繁露》
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桓宽《盐铁论》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A.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松动B.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管理
C.儒学理论影响经济思想D.利用经济手段大兴民众教化
9 . 汉初,官吏主要来源于军功地主和高官子弟。汉武帝即位后,大力推行察举制,还亲自征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处于归隐状态的人,并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同时推行“公车上书”制,天下吏民上书言事,如有可取者,即授以官职。汉武帝的举措(     
A.扩大了统治基础B.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C.打击了门阀士族D.适应了社会转型需要
10 . 从古至今,民生一直都是国家及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基层的人民群众及其所需所想关乎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若至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摘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农村下层民众的孩子,学习基础普及的文化知识,主要靠的是分布于乡里村落的乡先生。有些科举落第者回归乡里,参与着不少村学、家塾,这些民间私学分布的时间、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书院所能比拟的。现在说到启蒙教育的课本,都会说“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南朝时候就有了。《百家姓》是北宋前期在江浙一带的吴越旧地出现的。《三字经》则出现更晚,一般认为是南宋后期王应麟编的,明代以后又有改动。这样的民间教育,启蒙式教学,渗透到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来广大而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三   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和内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家中有粮,心里不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这些思想也进一步发展演进,为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事业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就是为了给需要保障的人民带去及时的帮助和温暖,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增强其幸福感。

——摘编自《我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其现实启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汉初兴七十余年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西汉统治者如何应对富者“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基层教育的普及方式。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宋代文化下移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事业的指导理论。结合所学,简述党和国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