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简表(部分)

种类

文物

竹简和木牍

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

整套乐器

包括两架编钟、一架编磬、琴、瑟、排箫、笠和三十六尊伎乐木俑。

五铢钱

约200万枚五铢钱,用木质封泥匣封绒,封泥钤印“昌邑”二字,匣上墨书“海昏侯家钱五仟”等文字。

异域风格文物

骆驼形象的编钟笋篱(jù),独角羊形象的银质当卢,缠丝玛瑙,水晶及琉璃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
2023-06-21更新 | 129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试历史试题
2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中亚、西亚的特产如胡桃(核桃)、石榴、芝麻、黄瓜、大蒜、胡萝卜、胡豆(蚕豆)、橄榄、胡椒、苜蓿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狮子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古国赠献而来。史书称武帝时的长安集市“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尼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如飞鸟、摩羯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黑石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如果继续深入研究,确证“黑石号”是从扬州出发的,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展现了“汉武帝(前131年—前87年在位)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不知祭天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


《张骞出使西域图》

材料二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时外交往的史实

朝代史实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
唐朝日本、朝鲜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长安求法。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
宋朝高丽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书籍。日僧寂昭、元灯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州城出现多处“波斯馆”“清真寺”。印刷术外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广州、泉州城内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富商。
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清(1840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该幅壁画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各朝代对外政策变化趋势的理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上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

材料二: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



汉西域诸国图(南宋绘)

注:图中部分文字为: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刺史,以酒泉诸郡为凉部



敦煌莫高窟第 45 窟(盛唐)“胡商遇盗图”

注:图中文字为:……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赉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 若称名者,於此冤贼当解脱。重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材料三: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和时代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古云“善事父母为孝”,汉代经董仲舒的合理改造,孝悌观念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成为以后中国社会的一种伦理信仰。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出土于甘肃威武的木简有文载:制诏御史曰“高皇帝以来至本二年(公元前72年),朕甚哀怜耆老,高年赐王杖,上有鸠,始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比逆不道,得出入官府……市卖复毋所与。”“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注:汉低级官职),入宫廷不趋……有敢征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

——甘肃省博物馆藏文物王杖简

材料二   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范晔(南朝)《后汉书·礼仪志》

材料三   丞相故事,四科取士。……及刺史两千石察举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举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下,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续汉书·百官志》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史料价值上的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汉代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02-08更新 | 70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如图是初唐时期的莫高窟壁画(局部),其榜题书作“前汉中宗既获金人(匈奴佛像)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佛名号时”,但据史书记载,中宗是汉宣帝的庙号,宣帝时张骞已然离世。由此推断,这一壁画(     
A.反映了汉代边疆治理的成效B.印证了东汉时佛学交流频繁
C.说明时代因素影响史料价值D.体现初唐风俗画的宗教取向
2023-03-06更新 | 28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2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A.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8 . 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陆上交通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的亚欧非的许多国家。海上交通,向东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唐朝丝绸之路上,由各国商贾、使节带来的手工器物和动植物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阿拉伯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据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等

材料二   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

注:图中部分文字为: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刺史,以酒泉诸郡为凉部。

注:图中文字为:……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赉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於此冤贼当解脱。重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让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文字:“迁陵洞庭郡”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四   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10 . 汉唐时期,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在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且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塑像、绘画剧增,且大量出现在不是骆驼产地的中原地区。在骆驼形象的塑造上,很多陶塑抓住了骆驼习性中精彩的瞬间,充满动感,极为传神;很多则不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像是与险象环生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这一时期骆驼载货的造型更为流行,驮载货物的品类也更多,并且胡人牵骆驼的搭配造型在骆驼陶俑创作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2004年)


(1)辨析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2)提取材料信息,对汉唐文物中骆驼形象的变化加以阐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