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汉的兴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御史由最初的君主秘书人员逐渐演变为集文书枢机之权和监察之权为主的核心监察官,御史大夫秩两千石且为副丞相,御史机构的设置和分工更加清晰,“给事殿中”“理众官”等官员在秦代御史执掌监察权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化和精密化。西汉初期,御史的办公场所是位于宫中的御史大夫寺,此时的御史与秦朝时一样也成为沟通皇权与相权的重要节点。西汉中后期以来,虽然御史大夫外化为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但以御史中丞为首的侍御史仍继续留在中朝,并通过与尚书在行政机制的分工等方面的适应性调试,发展了原有的监察之权,御史与尚书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的专门监察官员。

——摘编自牟学林《从枢机到监察:西汉御史机构的职能转化》

材料二   东汉时期,尚书台尽管是总理政务的中枢机构,但却已享有一定的监察权,其机构设置也较为完善,尚书令、尚书左丞以及诸尚书都获得了较大的相互独立行使的监察权。就监察对象而言,尚书台不仅可以监督台内官员,还可以弹劾台外官员的不法行为。虽然在实践中尚书更多的是行使其对外朝官员的弹劾权,但无论是台内官员,还是台外官员,都在尚书台的监督范围内。尚书台官员不仅可以劾奏官员的政治犯罪,还可以就官员违反礼制的行为进行纠举。尚书台的监察权是东汉多元监察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西汉时期尚书仅临时性地弹劾官员相比,无疑是一大突破。

——摘编自王娟《东汉尚书台监察职能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御史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时期的监察体制“无疑是一大突破”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时期监察体制演变的历史作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拼地可改种棉花、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将扎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径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这种权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系家长的族权为核心,以邻里关系、同乡关系、主客关系为辐射。它既表现为同宗、族人、邻里、同乡及其他依附农民对庄园主的一种君主般的尊数和畏惧,又表现为庄园主对族人、乡里等人所行使的一种周济族人、关心乡里的"聚族"之权。庄园主对于庄园内依附农民的这种统治权笼罩着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更能深入被统治者的心理。这种政治权力还表现在文化教育上。庄因内的学校一般在农闲时开学,除供地主子弟学习外,一般依附农民的子弟也可入学。庄园主可借此向农民子弟灌输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教育内容。到东汉末期,田庄向武装化、堡垒化发展,庄园主的政治权力在庄园内无所不包。

材料二   西欧封建主对庄园内的农奴具有一种法权,这种法权以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由于封建制度的存在及土地占有关系的不平等,权利则总是在领主一边,对于农奴则总是无穷无尽的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表现为一种法律形式∶封建主占有封土,既有法律形式即分封、效忠仪式,也有法律内容即载明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书或法律惯例。封建主从农民那里取得土地,一般也是通过民事法律行为完成的,当然其中含有封建主仗势进行抗夺的内容。委身农被迫把土地给封建主时,双方也都订立了载明权利和义务内容的法律契约,而且这种契约有固定的式样和约定俗成的语言。农奴的人身依附程度,一般也都根据本庄园的习惯法而定。西欧庄园内的农奴人身问题,很难找到两个庄园相同的标准,都是依据各庄园公社的习惯法而定,庄园主则是这个法律的执行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竹云《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庄园主政治权力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庄园主相关权力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田庄相比,西欧封建庄园在基层管理方面的不同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
2019-06-21更新 | 4236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