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汉的兴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下面文物“直行铭文夔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的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
A.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
C.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D.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
2019-12-20更新 | 507次组卷 | 19卷引用:北京市牛栏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考古工作者在湖北当阳县发掘了两座东汉画像石墓。随葬品中有大量的铜钱,有成组的用陶烧制的建筑模型、农夫俑、武士俑、灶、井、兽、狗、鸡、鸭等,还出土了与武士形象相同的执耜农夫俑。这反映了,当时(     
A.耕作技术的进步B.贫富分化的加剧
C.庄园经济的发展D.基层治理的加强
2024-05-15更新 | 42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拼地可改种棉花、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将扎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径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4 . [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落后。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江南地区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还有铁锸、铁锄、铁犁铧、铁镰等大量铁农具。东汉时期诸多循吏在任期间教化治理,推广农耕技术,兴修水利,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发展。江南人口迅速增长,垦田多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越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样成为政府的编户齐民,增加了相互交往和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有利于共同从事劳动生产。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较快发展,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   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东汉和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2023-01-12更新 | 7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据考古发现,自东汉以来的一些古墓内,随葬一种反映土地私有权及其观念的明器——买地券。这种买地券,“南起广东,北至山西,西自新疆,东抵海滨,均有出土。”汉代买地券的普遍存在反映了(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田庄经济的商品化经营
C.士大夫丧葬规制的提高D.土地资源商品化的结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据考古发现,东汉豪强地主墓葬出土中有陶风车、陶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这表明
A.地主崇尚奢侈、消费
B.自耕农经济的脆弱
C.田庄经济生存能力强
D.汉代水利经济发达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像砖、画像石是贵族官僚营建墓室的装饰品,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是画像砖的繁荣期。画像砖、画像石分布的地区很广。从现已发掘的情况看,以黄河下游为中心,北到北京,南到云南,东到山东,西到四川雅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土汉画像砖、画像石有数万之巨。画像砖、画像石画面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幕府、尊贤敬老、讲学传经等;墓主庄园、手工作坊的劳动景况;墓主日常生活方面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民俗的场景,表现商业集市活动的情况。其它还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祥瑞事物等。

汉代广泛使用铁制工具.创造并推广了“耦犁”,使粮食亩产成倍增长。可是在史籍上关于“耦犁”的记载只有“二牛三人”四字。陕西米脂东汉画像石“牛耕图”中,再现了这种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法,使今人对“耦犁”一目了然。

——摘编自《论汉代画像砖(石)文献的史料价值》等

材料二   汉代农耕画像石的生产呈现出地域化的特点,每个地区的农耕图像又具有模式化的生产特点,这种模式化主要体现在画像石农耕题材“母本”的相同,农耕图所依附的建筑构件载体相同。相比于鲁、苏两地,陕北出土的汉画像农耕图模式化特征最为明显。……汉画像农耕图无意于展现汉代农耕、纺织技术,更谈不上传播汉代农耕、纺织等生产技术,而是画像石生产者(主要代替孝子)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化的农耕、纺织图像,来满足逝者在彼世的衣食需求,从而达到所谓的孝道,并祈求子孙后代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摘编自解树明《汉代农耕画像石模式化生产与意义表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作为史料的价值。
2024-05-1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为山东滕州黄家岭出土的汉画像石拓片。在拓片中,上格为“迎谒”和“锻冶”图,下格为一个包括耕、糖、种的综合农耕场面。该拓片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A.土地兼并问题的长期存在B.豪强地主势力的强盛
C.不同阶层间矛盾的尖锐化D.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10 . 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酒肆图》,描绘了烹饪、酿酒、宴饮等场景。该图可用来佐证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生产力发展推动商业繁荣
C.百姓生活安逸富足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