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不待贾而足,地饶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

——据《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风俗大致包括两个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人们在对待外部环境以及交往中所呈现的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其外延部分则是构成这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基础的自然与人文,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是风俗形成的基础。汉代的区域风俗差异都与各自的自然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人口因素是摇动风俗的一个杠杆。在人口密度较大地区,人口压力总是通过不同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统治集团也对风俗产生影响。汉统治者通常采用法律手段和道德教诲强制、半强制地剪除与政治控制相矛盾的风俗,强制、半强制地助长与政治控制相适应的风俗。

——摘编自彭卫、杨振红《转型与契合——解读秦汉风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社会风俗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汉时南北方的风俗特点。
2023-10-2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深化。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许林   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两汉统治的四百余年间,蹴鞠等运动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流行与传播。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名为《蹴鞠》的新书,共计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蹴鞠专业书籍,也是世界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多流行于军队;另一种是以娱乐、表演为主的非对抗性的蹴鞠,主要流行于民间和宫廷。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多次见到蹴鞠的图像,如河南省南阳出土的《击鼓蹴鞠图》,从其形象来看两人是边击鼓边蹴鞠。值得注意的是,汉画像石的蹴鞠图中,蹴鞠者的形象有男有女。东汉时期的李尤在《鞠城铭》中讲述了汉代蹴鞠的场地、球具、队长、裁判、比赛规则、比赛道德等问题,是今天研究汉代蹴鞠运动的重要资料。

——摘编自杨绍华《汉唐时期河洛体育文化研究》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汉宋士人和学派之“任侠”精神是“依仁蹈义,舍命不渝”,应予以继承和弘扬,只有弘扬尚武之风、武侠之风、体育之风,民才自强、国将不衰。他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于“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他还主张“废缠足”、兴办“女学”,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体育的权力。

——摘编自戴伟宇《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体育思想考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蹴鞠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谭嗣同的体育思想并简述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材料二   岳麓书院藏秦简“秦始皇禁湘山诏”,记载秦始皇巡游湘山(即洞庭湖君山)时,“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口(缺字)见亦美,其皆禁勿伐”,并将湘山列入禁苑,归属苍梧郡管辖。《史记》则记载秦始皇在湘山遭遇大风,几乎不能渡过湘江,以为当地神灵作怪,“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使其裸露)其山”。

——摘编自晏昌贵《禁山与赭山:秦始皇的多重面相》


(1)根据材料一,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
(2)从材料一“篇目举例”中任选两例,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其所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两则史料中对秦始皇的不同叙述及出现这种不同叙述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仲景(约公元215~219年),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战乱频繁、疫祸不断,据史书记载,献帝建安年间,南阳地区接连发生瘟疫,大量人口死于伤寒症。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同情百姓,痛下决心,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从此,他“勤求古训”,刻苦研读《素问》《灵枢》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五藏论》《评病药方》等著作,它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受到历代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高度推崇。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张仲景也因其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摘自许敬生《中国历代医药名家文库.古代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仲景对古代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仲景取得巨大医学成就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B.文字记载是印证历史史实的唯一依据
C.东汉纸取代了竹简缣帛D.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类:不好犯止,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类。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

——摘编自洪映董《另一种声音—对禾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主张在当时的境遇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原因。
2019-10-15更新 | 942次组卷 | 15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19年高三上期补习班强化训练历史试题(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