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保存于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的汉画像石雕刻中,有两幅孔子见老子的画像:老子着高冠长袍,虽年事已高,仍出门拱手远迎、身后三人手捧简册.表示让孔子翻阅。孔子手捧雁作为见面礼,弟子及车骑毕恭毕敬各列其后。作为一个案例,这体现了汉代(       
A.以孝治国的政治理念B.尊儒崇道的文化意向
C.百家争鸣的社会氛围D.“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2024-03-0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月联考历史试卷
2 . 东汉时期印度佛雕传入我国,规模小且只是单纯的雕刻形象; 魏晋时期中国佛雕注重细节和装饰,如,佛像头部会雕刻发髻和头饰,身上的袈裟会加以细致的雕刻和铜饰,菩萨像开始穿上华丽的中式服装,面容也更接近东亚人。这说明(     
A.佛教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B.佛教内涵渐趋本土化的趋势
C.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佛教发展D.佛雕提高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2024-03-26更新 | 360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就汉代儒学来看,西汉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希望开创大同世界;东汉完全以考证训诂为学问,对一两个字眼可以有繁琐的考订。这一变化(       
A.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反映出东汉政治统治的腐朽
C.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D.折射出社会发展活力的衰退
2024-05-2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如表展示了从史前时期到汉代墓葬葬具、壁画上使用的主要颜料来源。这一变化反映了(     
时期来源
史前采集天然矿物颜料、动物鲜血、植物颜料
商周提炼铜锡铅铁、铅白铁黄等
汉朝制作合成硅酸铜钡
A.审美情趣的提升B.剩余产品的出现C.墓葬规格的提高D.生产技术的进步
2024-04-29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下学期4月末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图反映了西汉末期至南北朝初期文献记载的图书数量变化情况。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说明:西汉末期的数据为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的结果,西晋初期的数据为当时国家藏书量,宋元嘉八年(431年)的数据为《四部目录》整理的结果。
A.大规模经济活动的开展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D.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战国时期以来,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从西汉开始,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主题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A.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B.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C.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D.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
2023-01-14更新 | 527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史记》中有“世家”三十篇,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汉书》则将汉代王侯勋臣一律编入“传”,删去“世家”一体。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汉书》的做法。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B.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
C.史书编撰受时代变化影响D.官修史书体裁进行了变革
2021-12-04更新 | 206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2届高三11月质量普查测试历史试题
8 . 游侠泛指豪爽好交游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评价游侠“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则批评司马迁“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这一变化体现出汉代
A.封建统治秩序渐趋稳固B.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C.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协调了利与义的关系
2022-05-17更新 | 353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称赞循吏们是“奉职循理”,“不教而民从其化”,而《汉书·循吏传》记述的循吏事迹,多为关心民事,发展生产,“行教化之策”,做到“所居民富,所去见思”。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主流思想的因循B.史家价值判断的不同
C.选官方式的变革D.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西汉时期人们性格直露,言行激烈,急躁易怒,较少谦让。而东汉时期“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在生活中人们身体力行,谦让蔚然成风,并且谦让的范围十分广泛。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东汉时期社会普遍崇尚礼乐谦让B.礼仪受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直接影响
C.两汉时期社会价值观念截然不同D.儒学发展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嬗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