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孝文卓尔不群,迁都山解辫发而袭冕旒(miǎnliú汉族礼冠的一种),祛毡裘而被龙衮(gǔn古代礼服),衣冠号令,华夏同风。”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A.背景B.内容C.目的D.意义
2 . 钱穆先生曾说:“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据此可知(     
A.门第观念培育有利于历史文化进步B.世家大族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关键
C.士族门第发展与文化演进相互推进D.士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了文化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 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 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 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形成结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如表为北魏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四位膏腴子弟降等拜谒的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人物家世背景世资均值理论起家起家官起家官品资料出处
穆绍祖、父皆一品公爵一品五品太子舍人七品汇编282
杨元让祖一品公爵,父一品仪同三司一品五品太学博士六品墨志174
李挺曾祖、祖皆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品五品奉朝请六品疏证350
王偃祖、父皆二品侯爵二品五品奉朝请六品汇编354
A.经济发展冲击了士庶界限B.九品中正制开始走向没落
C.身份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D.凭君臣之义易获晋升捷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3世纪末,关中发生饥荒,汉、氏各族大批民众被迫流亡到汉中地区,其中十余万人获准进入巴蜀。西晋益州刺史谋求割据自立,为收编移民而残害流民首领,各族流民在氐族人李特的率领下攻克成都,粉碎了其割据阴谋。不久,西晋政府又下令遣返流民。史载:“时罗尚(西晋新任益州刺史)贪残,为百姓患,而(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李特去世后,其子李雄领导流民再次攻下成都,李雄在部下及部分蜀中大户的拥戴下称皇帝。“雄于是下宽大之令,降附者皆假复除。虚己爱人,授用皆得其才,益州遂定”,“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材料二   自秦朝以后,大一统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基调。比较来看,欧洲的面积与我国相当,但自古罗马帝国以后就逐步分裂为众多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而欧洲并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原人构建、各民族参与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原地区形成的科技文化和制度文化,成为周边各民族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摘编自何星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元3世纪末大量人口迁入巴蜀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公元3~6世纪中欧人口迁徙的后果的差异。
2023-08-10更新 | 20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荥阳市京城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是历史的主要创造着,但历史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孔子、商鞅、秦始皇、汉武帝、北魏孝文帝、王安石等,都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请任选上面除汉武帝以外的一位历史人物,自拟命题,予以论述。(要求:命题要简练具体明确——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论述要史论结合,可以从背景、措施、影响三大方面展开论述:总结不要只抄论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宪问》:“一匡天下”

《墨子》:“一同天下”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服从”

材料二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三   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国,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中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
2022-10-17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朝湖川山泽甚广,在国民生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常成为大族、小农和朝廷三者之间利益冲突的焦点。宋孝武帝即位(453-464年在位)三个月后,下诏“其江海田池公家规固者,详所开池。资成竞利,悉皆禁绝”。孝建二年(455年)开放皇家苑林,同时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品第一、第二,听占山三项;第三、第四品,二项五十亩;第五、第六品,二顷;第七、第入品,一顿五十亩;第九品及百娃,一顿。皆依定格,条上资薄。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朗少,依限占足。若非前条旧业,一不得禁”。封建专制政权下,各种所谓禁令实际上只禁小民,对官势豪强往往毫无作用。孝武帝将山泽普遍开放,并对官势人家占山护泽有所限制,虽没有直接材料证明老百姓能从中得到多少利,但至少可以看到两点结果:第一,山川湖泽将得到更多的开发;第二,豪强大族霸占山川所得到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国家手里。

——据严耀中《评宋孝武帝及其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孝武帝颁布“占山格”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孝武帝颁布“占山格”的作用。
2022-03-0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迎元旦模拟)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拓跋鲜卑本是游牧民族,北魏建国后开始发展农业,到孝文帝时期,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随着经济转型,法律制度也发生相应变化。北魏太武帝修改律令,规定:“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女子没县官。害其亲者,轘之。”太和十一年(487),孝文帝下诏:“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于理未衷,可更详改。”北魏前期游牧经济下,官吏依靠班赐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班赐的最大来源是掠夺战争。为了约束官吏,整治秩序,北魏设置赃罪,但贪污仍屡禁不止。孝文帝时期,实行班禄制,为官吏发放俸禄。盗罪在历史上由来已久,至迟在西晋时“盗”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概括。拓跋氏隆兴之时,规定:“盗官物,一备五,私则备十。”太武帝以降,对于盗取官财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盗劫官私财物者流放至边地,甚至处以死刑。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亲自勘定流刑:“诏群臣于皇信堂更定律条,流徒限制,帝亲临决之。”流刑自此入律成为正刑。这一系列措施,适应了经济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北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姚周霞《转型前后北魏经济变迁对立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法制改革的背景。
10 . 东晋刘波在淝水之战五年后上疏说:今政烦(苛)役殷(众),所在凋敝,仓廪空虚,国用倾竭,下民侵削,流亡相属。略计户口,但咸安(371年)已来,十分去三。这能佐证
A.社会动荡的本质B.人口增加的背景
C.分裂割据的影响D.财政困难的危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