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化演进沿黄河两岸,以达于海滨。我华夏民族,自夏、商、周以来,渐次展扩以及于长江、辽河、珠江流域。故中国史之演进,不仅自两汉而隋、唐、两宋、明一脉相沿,绳绳不绝;即环我族而处者,或与我相融和而同化,如辽、金、蒙古、满洲、西藏、新疆诸族;亦有接受我文化,与我终古相依,如朝鲜、日本、安南之类。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历史之演进”,自拟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12-0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3世纪末,关中发生饥荒,汉、氏各族大批民众被迫流亡到汉中地区,其中十余万人获准进入巴蜀。西晋益州刺史谋求割据自立,为收编移民而残害流民首领,各族流民在氐族人李特的率领下攻克成都,粉碎了其割据阴谋。不久,西晋政府又下令遣返流民。史载:“时罗尚(西晋新任益州刺史)贪残,为百姓患,而(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李特去世后,其子李雄领导流民再次攻下成都,李雄在部下及部分蜀中大户的拥戴下称皇帝。“雄于是下宽大之令,降附者皆假复除。虚己爱人,授用皆得其才,益州遂定”,“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材料二   自秦朝以后,大一统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基调。比较来看,欧洲的面积与我国相当,但自古罗马帝国以后就逐步分裂为众多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而欧洲并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原人构建、各民族参与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原地区形成的科技文化和制度文化,成为周边各民族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摘编自何星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元3世纪末大量人口迁入巴蜀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公元3~6世纪中欧人口迁徙的后果的差异。
2023-08-10更新 | 20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荥阳市京城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自古以来,西南地区就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蜀汉管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南中四郡(今云、贵和川西南),面积约占全境的一半。刘备夷陵兵败后,该地区一些部族首领与汉族豪强勾结,企图割据称雄。孙吴势力也西进,蓄意插足南中。225 年,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后,采取“南抚诸戎”的政策,坚持“攻心为上”,如孟获部“几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争取当地少数民族酋长和豪强大姓的支持,较快稳定了局势。而后对南中采取“不留兵、不运粮”的方针,不改变南中夷越诸族原有的组织形式,尊重各民族的风俗宗教,以夷制夷。为稳固在南中的统治,将原来的四郡扩编为七郡,各部族中的上层人士担任郡县官吏,但由中央任命,并将当地原有的精锐“劲卒”、“青羌”迁徙到巴蜀等地,以充实北伐兵力。派良吏到南中任职,推广汉地的犁耕技术并兴修水利。通过政府宣传,原本过着狩猎生活的夷人走出深林,主动从事农业生产。在迁徙来的汉族人的影响示范下,夷越许多部族结束了文化落后的状态。

——摘编自唐建兵《“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诸葛亮民族政策思想探析》

材料二   茶马古道的滇藏道,从云南普洱茶产 地出发,经由大理、丽江到西藏昌都等地,再到缅甸、尼泊尔、印度。作为民族商贸通道可追溯到西汉,到了唐朝,统治边界的扩延,民族之间的交互日渐频繁,加之内地饮茶传统的兴起影响,推动着茶马古道的发展。汉族的茶叶、丝绸、铁器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匹、皮革、虫草的相互交换实质上是文明的碰撞。唐朝时,西南地区的大理国与吐蕃之间虽有纷争但由于贸易往来,云南少数民族之间也无大的战事。宋朝和明清的统治者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不同民族的人杂居成一个聚落,增进了感情。凭借茶马贸易,滇藉纳西、白、藏等民族商人势力逐渐增强,理塘、巴塘等集镇因茶叶贸易的繁荣而兴起。近代民族危亡之际,特别是抗日战争时,中国对外通道被日军严密封锁,贯穿滇、川、藏直达中印边境的茶马古道,成为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给养线。

——摘编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葛亮平定南中的目的及其治理南中相关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古以来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
2023-07-0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蜀汉建立初期,益州存在“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病,南中(西南夷)则出现统治并不稳固的局面。诸葛亮在受刘备托孤之后,派邓芝出使东吴,重修盟好,孙权乃下决心“绝魏,与蜀连合”。在诸葛亮治理之下,蜀人张裔称赞当时:“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诸葛亮还充分利用益州原有的条件,大力发展水利事业,使当时的绵竹、广汉一带的水田能亩产30斛以上。同时,成都“家有盐泉之井”,国有司金中郎将“典造农战之器”,蜀锦更是驰名全国,远销吴、魏。诸葛亮面对南中的叛乱,亲自率军南征,同时采用了马谡“心战为上”的建议。战后,他继续任用当地的夷帅的同时,迁移部分益州民众进入南中。诸葛亮治理之下,蜀汉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畏而爱之”。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调整蜀汉治理政策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葛亮调整蜀汉治理政策的影响。
2023-03-0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南北朝至隋唐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一个完整过程。正是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个浓缩中国文化特质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词语——“中华”,胡汉融合是认识“中华”概念的一个起点。《晋书·桓温传》记有东晋大将桓温的一段话:“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权幸扬越。”《十六国春秋》记十六国时原西晋旧臣贾坚仕于前燕,(东晋)士子荀羡劝说贾坚说:“‘君父、祖世为晋臣,奈何背本不降?’坚曰:‘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附之。’”入唐以后,“中华”一词被广泛使用,贞观时,给事中杜楚客在谈及北方突厥时云:“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唐律疏议》规定:“造畜蛊毒(欺骗害人),所在不容,摈之荒服,绝其根本,故虽妇人,亦须投窜(流放),纵令嫁向中华,事发还从配遣。”

—摘编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东晋南北朝至隋唐胡汉融合与“中华”词义嬗变》

材料二   20世纪初叶,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是当时可称为中国知识精英之巨擘并站在新、旧交替激荡之大变局时代前列的梁启超先生。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写道:“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在于本国,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1903年梁启超提出“大民族”概念:“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后来又提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究我之此论,其将唤起我民族共同之感情,抑将益增长我民族畛域之感情。”

—摘编自石硕《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民族”概念百年发展史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一词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
2024-04-23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一)-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对“帝国”的界定,强调的是“征服”“从属”及“殖民”等。英国学者斯蒂芬·豪在《帝国简介》一书中谈到,“帝国是一个庞大的、复合的、多族群或多民族的政治单位,通常通过征服而建立,被划分为统治中心和从属的(有时是遥远的)外围”。一些西方学者将“帝国”概念用于世界历史上的大国,将属于西方国家的标签贴在非西方国家身上。“帝国”被普遍化之后,意味着中国等古代东方大国也是有“扩张”行为的“帝国”,“帝国”就不只是西方历史上的特有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

——摘编自刘文明《“帝国”化叙事解释不了中国历史》


根据材料,围绕“‘帝国’概念普遍化”这一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06-2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通许县2023届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

材料二   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以汉制汉”之方:一是仿侨置州郡县之制。 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廆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廆,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

—摘编自吴楚克、王浩《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8 .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着多种形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长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

材料二   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

——岑仲勉《隋唐史》

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

——摘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


(1)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分析其主要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
9 . 从汉到唐,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汉到唐,由统一而分裂而再统一,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迁,孕育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统一帝国。汉唐间的历史发展取向,与当时的南北区域背景,特别是六朝时期特定的南北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说汉朝是前承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发展候向,并将那个时代出现的各种要素、显现的各种矛盾熔冶于一炉的统一皇朝,那么,唐朝则是前承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倾向,对南北分裂时代所产生的各种要素兼收并蓄,并孕育了新的变革萌芽的统一皇朝。正如春秋战国与魏晋南北朝存在显著差异一样,汉和唐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这些差异在一些人看来是根本性的,即社会形态和时代性质的差异,而且唐代相对于汉代的所有变化,都可溯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

——摘编自牟发松《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唐代相对于汉代的所有变化,都可溯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变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大军进兵滇池(今云南晋宁东),并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自此,整个蜀汉南方的叛乱被成功平定。平叛之后,诸葛亮从长远利益考虑,采取“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不仅任用当地土著为长官,还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他们自治;同时,诸葛亮命令李恢在当地兴修水利设施,并修复了一条已经断了一百多年,南中地区通往成都的道路,使得交通往来大为方便;诸葛亮还从内地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引进牛耕,以改变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的方法,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原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走向定居的农业社会。此外,诸葛亮还顺便在当地统一了货币。开发南中,也给蜀汉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诸葛亮的一系列政策,大大改善了原来南中地区落后的文化和生活,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并从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专心对付曹魏,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

——摘编自马曜《诸葛亮安定南中和团结少数民族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在南中推行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诸葛亮的改革对蜀国的影响。
2021-11-04更新 | 12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宋基信阳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