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西晋建国后不久便分封了27个同姓王,允许诸王自选国中长吏,以户数把诸王分为三等,增加封国户数,又使诸王都督各州军事。这一做法
A.导致门阀政治初步形成B.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东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刘备“能尽时人之器用”,孙权身边“异人辐揍,猛士如林”。不过孙、刘集团只有联盟才能与曹氏政权抗衡,在这种抗衡中,孙刘联军也只能做到“守则有余,攻却不足”。这一状况反映出
A.曹魏政权实力较强B.九品中正制助推各国人才流动
C.南北对峙局面形成D.蜀汉的正统地位受到士人怀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陆俟(本姓步六孤)是北魏鲜卑八大贵族之一,他的第二代陆丽“好学爱士”;第四代陆恭写文章诗赋一千多篇;第六代陆卬“在席赋诗,卬必先成”;卬子乂“于五经最精熟”,许多汉族士大夫也不及他。陆氏家族的发展反映了
A.汉族精英文化日趋衰落B.科举考试推动文学发展
C.民族交往交融深入发展D.世卿世禄制度逐步确立
4 . 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不仅思想活跃,行为也展现出一种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 特立独行、清静无为的特点。他们还颇喜雅集,谈论自然之美和一些玄之又玄的话题,对当时 政权分立、民族纷争的现实似乎毫不关心。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道家思想得到复兴B.士族政治僵化腐朽
C.佛教实现了中国化D.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的特点是
A.中华文明起源B.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C.大一统局面形成D.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
6 .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孝文帝深受冯太后的熏陶,极其仰慕汉文化,为改变鲜卑民族的落后面貌,认为只有迁都中原,才能与鲜卑旧势力彻底决裂。“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平城地处边塞,自然条件恶劣,农业落后;中原农业发达,需要加强对此地区的控制;各族人民多次起义,为了取得汉族地主的支持,加强统治,孝文帝决意迁都。

——《魏书·任城王云传附澄传(卷十九)》

材料三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021-01-28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A.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B.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D.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2020-11-21更新 | 872次组卷 | 40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家天下”时代,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如李唐、朱明,还有
A.曹魏B.蜀汉C.北魏D.后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