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6 道试题
1 . 陈寅恪在其《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说:“北朝汉人、胡人之分别,不论其血统,只视其所受之教化为汉抑(或)为胡而定……”。此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A.胡汉分治的现实B.胡汉杂居通婚较多
C.民族交融的增强D.唐代政治的包容性
2024-01-01更新 | 3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北魏孝文帝时形成了结合本民族传统和汉制的新官方礼制体系,孝文帝还颁布诏书,要求“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这说明,孝文帝礼制改革旨在(     
A.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B.确保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实现汉晋体制的回归D.借礼教加强民族交融
3 . 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称:“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且华裔理殊,强弱固别,岂能与晋竞乎?何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氐族苻坚称:“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这表明当时(     
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C.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增强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2023-12-28更新 | 420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普遍形成了“坞堡”,仅关中就有“坞堡”三千多个。“坞堡”由一个或者数个大田庄组成,除了种植谷物桑麻之外,还种植蔬果,豢养鸡豚,自办樵蔬脂烛,生活资料基本自给自足。坞堡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有自我防卫的能力。坞堡经济的形成(     
A.阻碍了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B.稳定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C.推动了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D.遏制了军阀割据势力的发展
2023-12-23更新 | 29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陈寅恪先生指出,“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实质是(     
A.文化的碰撞与交流B.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
C.华夏认同氛围浓厚D.国家统一趋势已显现
6 . 晋朝的司马氏在追溯家世时称:“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梁书·元帝本纪》载,徐陵于邺奉表曰:“臣闻封唐有圣,还承帝喾之家……岂得掩显姓于轩辕,非才子于颛项?莫不时因多难,俱继神宗者也。”祖冲之如表曰:“而黄帝以来,世代所用,凡十一历。”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D.国家统一趋势已fl{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年),“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有官员上奏提议取消常年给百官提供的酒类特供,得到批准,但规定了例外情况,如负责祭祀的官员和“远蕃使客”。北魏孝明帝的这一做法(     
A.易加剧统治危机B.利于推进民族交融C.可消除财政困难D.净化了官场的风气
8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但各民族逐步走向交融。后来北周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北周位于下边示意图(局部)中的(     
A.①B.②C.③D.④
2023-12-09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东晋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大地主多筑堡自守,聚族而居,拥有很多的依附农民及一定的武装力量。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确立了宗主督护制,承认这些宗主的既有利益,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这一制度的实施(       
A.奠定了北魏均田制的社会基础
B.有利于加强基层治安和管理
C.成为后来北魏社会动荡的根源
D.导致了地方割据和北魏灭亡
10 . 马长寿先生在《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中论及:“北周一朝除了朝廷的皇帝和将相是鲜卑和杂胡成分外,各州刺史、各县县令以及带领军队的都督、统军、别将,甚至宗教的官秩,大多数也是由鲜卑和杂胡充当的。”这一论述意在说明北周(     
A.集权政治受到威胁B.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C.民族成份多样复杂D.地方行政管理混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