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民族交融˙民族抗争˙民族振兴

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儒家经典)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他经常在清微堂、苑堂给群臣讲经,或亲临皇宗学“亲问博士经义”,即使在巡察、征伐途中,也同大臣在车上谈经论典,不肯停辍。489年,孝文帝立孔庙于京师;492年,改称孔子为文圣尼父;495年,孝文帝亲祠孔子庙。孝文帝敬重大臣刘芳的儒学功底,主动与之联姻;一代大儒高允博通经史,多年参与孝文帝的军机大事,晚年还为孝文帝议定律令,因此常受孝文帝的赏赐与恩惠。

——摘编自李世龙、刘惟《北魏孝文帝治国思想述论》

材料二

史料

亮欲都燕,先遣画工写京师宫室制度,至于阔狭修短,曲画其数,授之左相张浩辈按图以修之。

——《日下旧闻考》

说明《日下旧闻考》是乾隆年间编纂的有关北京史的书籍。材料大意是:金朝海陵王完颜亮想迁都燕京(今北京),先派遣画工详细绘制北宋都城东京的图样,要求左相张浩等人按照图样修建都城。1990年,在北京丰台区右安门外发现的金中都南城垣水关遗址,考古研究证实其结构特点与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的规定要求基本一致。《营造法式》是一部北宋官方颁布的有关建筑营造规范的书籍。

材料三   1938年7月,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举行大规模的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七七”献金。武汉各界民众对献金的反应十分热烈。短短5天内,参加献金的达50万人以上,献金总额超过100万元。“来献金的人中,有工厂的工人,有郊区的农民,有船员,还有人力车夫、店员、小贩,甚至还有乞丐”。“乞丐教养所全体乞丐绝食一日,把节约下来的钱捐献。这些感人的事例真是成千上万!劳苦大众捐献的这一点一滴的血汗钱,这不是钱,是他们对敌人的仇恨,是对胜利的希望!”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序号意义非凡的“第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部分史事)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小岗村被誉为“农村改革第一村”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
1980年,卖纽扣的19岁温州姑娘章华妹,如愿以偿地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
1987年,美国快餐公司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正式开业

——摘编自吴颖《40年改革开放之路,40个意义非凡的“第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尊崇儒学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其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两则史料的类型,并根据史料的内容进行互证,得出相关结论。
(3)提炼材料三中史事所体现的抗战精神,并指出该史事的背景。
(4)从材料四中选择两个史事(写出序号),分别说明其意义。
2024-03-2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适应新兴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需要而在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秦始皇把这一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就是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元首制度,第二个环节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政治、军事;第三个环节是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秦始皇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及意义。

左侧人物是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中之“舜"(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右侧为河南洛阳北魏孝子石棺画像中之“舜”(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

上图是南朝画像砖的托盘人物,前两位男性,后两位是女性。都穿大袖口短上衣,腰间系带,下身都穿挎褶(挎褶是北朝应用最广的服饰)。

(2)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以上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简要说明。

(3)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简述两则史料在研究唐代制度变化时的价值。

西汉时期,北方地区城市有1187个,南方地区为391个。唐元和年间北方地区城市数量为806个,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有1176个。北宋时期,中国形成了以汴京、临安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城市群。元时期,西藏形成了宣政院、乌思藏宣慰司、十三万户三级管理体制,十三万户府所在地一般都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明成祖时,政府相继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军事重镇,部分军镇后来成为重要的综合性城市。明朝后期,全国有40多座大的工商业城市,其中有14个位于今浙江地区,16个位于大运河沿线,10个位于长江沿线。康熙十年,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设治管辖,南疆的农耕经济和商业贸易都有一定的发展,由此带动城市的发展。

——摘编自何一民《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的变化与特点》


(4)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变化。
2024-01-1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民族交融

材料一   



材料二   (刘聪)以永嘉四年(310年)僭即皇帝位……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三。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置一都尉。省吏部,置左右选曹尚书。自司隶以下六官,皆位次仆射。置御史大夫及州牧,位皆亚公。

——《晋书·刘聪载记》

注:刘聪,匈奴族,前赵的建立者。

材料三   (石)勒清定五品,以张宾领选,复续定九品……以右常侍霍皓为劝课大夫,与典农使者朱表、典劝都尉陆充等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

——《晋书·石勒载记》

注:石勒,羯族,后赵的建立者。

材料四   东汉后期,军队将士开始穿着裤褶服,也称为戎服。这种服饰源于北方少数民族。魏晋以后,军队中官员无论职位高低,一般都要穿裤褶。在皇帝亲征或者国家内外戒严时,文职官员也需要穿着裤褶。

——摘编自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说明东晋十六国局面形成的背景。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阐述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
2023-07-2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民族认同

材料一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   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辽史》

材料三   汉官之制,自平州人不乐为猛安谋克之官,始置长吏以下。天辅七年以左企弓(金朝的大臣)行枢密院于广宁,尚踵辽南院之旧。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

——《金史·百官志》


概括以上材料中关于民族认同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历史作用。
2023-01-0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代帝王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见证

材料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历代帝王庙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 年),是明清集中祭祀中华祖先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的皇家庙宇。历代帝王庙以独特视角体现了 “ 中华一统、主权延续、朝代更迭、一脉相传” 的历史特点,也使得“ 中国” 这个概念及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摘自刘洋主编《北京西城历史文化概要》

材料二清朝顺治和乾隆时期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的调整变化

时期入祀帝王的调整和变化相关资料
顺治时期

(1643- 1661年)

①恢复祭祀元世祖忽必烈 ②新增祭祀元太祖成吉思汗 ③新增祭祀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④新增祭祀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⑤新增祭祀金世宗完颜雍
金世宗在中都(今北京)建大宁宫
(今北海公园),大定二十九年始建卢沟 桥。《世宗本纪》记载:即位五载,而南北
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重农
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家给人
足,仓廪有余……号称“ 小尧舜”。
乾隆时期

(1736- 1796年)

增加东晋、南朝之宋齐陈、 北朝之北魏、五代之后唐、
后周等帝王入祀,共188位
乾隆皇帝认为:“ 北魏的鲜卑族帝王,
结束战乱,雄踞黄河以北,勤思政理、讲
学兴农,确为英主,安可置而不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简述北魏孝文帝和金世宗的历史贡献。
(2)材料二中,顺治帝对入祀帝王的调整可归为几大类?写出分类标准和序号,依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谈谈你如何看待清朝皇帝沿用明朝庙宇并调整入祀帝王之举?
2023-01-0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古都变迁

材料一   刘敬说上(刘邦)都关中,上疑之。⋯⋯良(张良)曰:“⋯⋯夫关中左毅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于是上即日驾,西都关中。

——《汉书·张良传》

材料二   他(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要把政治中心迁到中原的中心地带,有利于将来进一步的统一,更主要的是希望通过迁都实现完全的、彻底的汉化。果然在迁都已成定局的时候,孝文帝就开始实行一系列更加彻底的汉化措施。


——葛剑雄《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

材料三   金元及清以女真、蒙古、满州边族入主中原,定都于北京是既可以控制中原,又可以照顾到本土的最佳选择。明成祖一则由于他出身燕王,燕京是他的根据地,一则也由于为了要防御蒙古之再度南下,也就在南北二京之间选择了北京。金元明清之所以要选中北京定都,那是由于这几个政权都需要兼顾塞外与中原,而大运河漕运又足以解决都燕的供给之故。

——谭其骧《中国七大古都》序


(1)根据材料,概括张良主张在关中建都的理由。
(2)孝文帝改革时把都城迁到了哪里?简要说明孝文帝迁都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金元明清”定都北京的原因。
2023-01-04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判断一个人究竟是“中国”人还是蛮、夷、戎、狄,是以是否接受了或保持着“礼”作为标准,存在着“中国”敌视蛮、夷、戎、狄的现象。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蛮、夷、戎、狄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     “华夏”靠近的趋势,最终在战国时期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材料二通过孝文帝改革,北魏“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改革使南北之间的均势逐渐被打破,形成北强南弱的局面,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实现,又大大淡化了南北对立的民族矛盾,这就为隋文帝结束隔江对峙奠定了基石。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8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夏商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此外,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时,按照《说文》的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这样,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达,商周达于鼎盛。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同属一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氏、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以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的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以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越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2-02-1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材料一   竺可桢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于1972年撰成名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总体上勾勒出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并绘出“五千年来中国温度变迁图”,从其所绘温度曲线图看,中国古代主要有四个寒冷期和四个温暖期。



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实线)与五千年来中国温度(虚线)变迁图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上图 A、B 两个时期人口迁移的相似点。

材料二   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 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 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汉已得浑邪王,则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新秦中以实之,而减北地以西戍卒半。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三   诸地广人稀之处,官借人种莳。后有来居者,依法封授。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还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

——杜佑《通典食货田制》


(2)阅读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上述文中移民类型的不同;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历史作用。
2020-07-02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制度建设与多元一体

周人在全国建立了绵密的封建网络。每一个地处边缘或前哨的封国,无不负有融合异族的任务。晋国奉命安抚夏人和戎族。考古发现的燕国遗址,处处显示周文化与当地土著及北方山戎族群的混合。汉水和淮水流域的封国,成串安置在中原的南方前哨。他们分别与当地土著混合。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


(1)请写出周人在全国建立“封建网络”的制度名称;结合图文和所学,简述此制度的作用。

到魏孝文帝登基时,北魏帝国已历大半个世纪……但是皇帝仍然受制于两种贵族——豪族:一是鲜卑军事贵族,八部大人对皇帝的意志始终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一是中原的豪族,他们维持坞堡经济,隐匿户口,逃避租调徭役,令国家的税基不足,中央财政力量不大,这反过来使得皇帝更加依赖鲜卑军事贵族。

——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


(2)北魏是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对上述问题加以解决的?
2019-12-13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