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立国之初即改郡为州。贞观元年,鉴于州地域太小,数显过多,便设“道”,全国分十道,每道派出采访使,为代表中央的具有督抚监察职能的官员,后增至十五道。景云二年,唐政府正式置节度使,集军、政、财、监察权于一身……特别是边境藩镇,拥兵自重,威专一方。由此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平定后,唐朝出现落镇割据。黄巢起义之后,唐朝彻底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已经名存实亡。

材料二   宋代地方行政组织分路、州、县三级,同时另有府、军、监等机构。宋仁宗时全国有州府、军、监一级政区二百二十二个。《宋史·职官志》说:“宋初革五季(五代)之患,诏各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宅)以留之。分命文臣出守列郡”。宋还在行政首长之外又增设“通判”一职。规定凡州府文件,必须经通判连署之后方能有效。宋还在州一级设“监当”一职,制衡知州或知府的财政权。宋代的这些政治措施,虽然能防范地方造反或违抗中央,但其弊端也很明显,便是造成内重外轻。

——以上材料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1)根据材料,简析从唐到宋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两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对现代治国理政的启示。
2024-02-01更新 | 22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素有尚武的传统,这样的传统我们可以追溯到先民们对力量和勇武的歌颂与崇拜,但中国的尚武精神一直追求的不是战争的延续和野蛮的厮杀,而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境界。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优秀成分。“尚武”是唐代蓬勃社会精神的真实写照,它真实影响着唐代文学的面貌。直抒文人墨客心中的万丈豪情与赤忱之心、高度发展的文化又催生了唐代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唐诗中描述“忽见山头水道堙,鸳鸯环甲被金鞍马上弯弓搭箭射,塞门看。为报乞寒王子大,胭脂山下战场宽。丈夫儿出来须努力,觅取策三边”。李唐王朝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与辽阔的国土唐朝从士族到百姓,都显示出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而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与勇武劲悍的追求,又促使唐代尚武精神历久弥新、更加昂扬,而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日本古典的武士精神。

——摘编自付婷《浅谈唐代前期的尚武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尚武精神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尚武精神的作用。
3 . 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出处
史料一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建立以后,陆上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驿道沿途设置驿站,全国共设有1639个,接待过往的使者和官吏。主要的驿道有:从长安经太原,往东至幽州,往西可至回纥道;从长安经洛阳,可接渤海道、幽州、扬州;从长安经兰州,接安西入西域道;从长安经成都,可以到南诏;从长安往南经襄阳、长沙,接广州。水路交通方面,各主要河流都可通航,“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大运河是重要的交通路线德宗时大运河因藩镇叛乱被阻断,东南漕运不通,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年),江南漕米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韩时勉《关于<唐朝国内外的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1919年,孙中山著成《实业计划》,其中交通建设论述最为详细。他说:“苟无铁路,传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孙中山设想十年之内,修筑全国铁路二十万里,组成中央、东南、东北、西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同时,把港口建设和铁路建设连在一起,组成以北方、东方、南方三个世界大港为主要布局的水运系统,深浚内陆河流,使水运遍布江河两岸,并使整个水运与铁路系统相配套。

——摘编自张汉静、邢润川《论孙中山交通建设的科学构想》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2万公里;公路里程仅8.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民航航线只有12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交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步入发展快车道。截至2020年末,全国铁路运营里程14.6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3.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2/3;全国公路总里程519.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6.1万公里,稳居世界之首;全国定期航班航线总条数超过5千条;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2个,位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国交通基建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21.6.15《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交通建设构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3-12-20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组卷网·期末复习-选必二·期末考前必刷专题之高频主观题20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的中华文明以农业为主,先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非常重视水利的兴修,芍陂(quebei)都江堰、郑国渠就是其中的代表。由于中国疆域辽阔,为解决运输问题,先民借助水利发展交通,大运河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些水利工程的概况如下表所示。   

名称兴建时期概况
芍陂春秋迄今已有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2015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都江堰战国是中国古代“以水治水”最成功的范例,采用无坝饮水方式,实现了排灌两便。两千多年,灌区面积有增无减
郑国渠战国干渠地势较高,使整个灌区在它的控制之下,保证了支渠的自然饮水,还实现了与几条天然河流的“立交”
大运河隋唐大运河由隋炀帝开通,是隋唐及之后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摘编自朱学西《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史学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并举例说明。
2023-05-10更新 | 41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2023届高三4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元年间(713741年),北方经济发展到达唐代的顶峰,而南方的经济也出现了崛起势头。至天宝年间(742756年),江南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的北方,农业发展需要的人口数初步具备。当时江南兴修的水利工程数量并不少于同时期的北方,尤其是几条海塘的修筑,使海塘内的土地免遭成潮的侵蚀,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并被用来种植庄稼。江南的农业生产达到较高水准,粮食被大量运往北方。明州及十个新县的设置,江南的开发从内陆走向沿海,开发的大体格局在唐玄宗时已经定型。江南部分州县修筑城墙,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也不断增加。江南的丝绸和金属铸造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张剑光《开元盛世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确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

——摘编自樊树志《明代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开元至天宝年间相比,明中晚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元、天宝年间,唐代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由俭趋奢。“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居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由是物务多废。”当时人情多以放荡为快,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性消费到歌舞娱乐的精神性消费,尚奢华、重炫耀成为展现个性、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手段。商人为了迎合大众需求,“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品茶啜茗之风也从宫廷传至王公贵族、官僚士人,并渐入寻常百姓家。茶叶、花卉、酒等成为风靡城乡的消费热点,“江村亥日长为市,落帆度桥来浦里……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一些官员和商人为满足自己奢侈消费的需求,猎取法外收入、牟取暴利,最终受苦的还是广大平民。

——摘编自张雁南《唐代消费需求与商品供给关系探析》

材料二   伴随着城市市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和新贸易航路的开辟,追逐奢侈的消费风潮从贵族特权阶层逐步传递至城市富裕的商人阶层,乃至普通手工业者。世俗统治者往往将节日庆典和宴会活动视为展示统治能力以及城市实力和形象的舞台。威尼斯流行的一首件名诗歌记载了这样一个人:一位名叫尼科的平民,非常讲究穿着打扮,虽然只是一名造船厂里给船甲板填缝隙的工人,但也向人炫耀曾身着天鹅绒披风,腰间斜挎一把银质匕首,戴着各式戒指,在装饰豪华的家中享受生活。据不完全统计,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意大利地区48座城市共计颁布了391份涉及限制服饰、宴饮等奢侈行为的法令法规。

——摘编自尚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崇奢与禁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中后期奢化消费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中后期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奢侈消费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颁布众多禁奢令的看法。
2023-08-29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全国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五代时期的平民妇女是社会中妇女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力量。从事农业生产与家务劳动是历代农家妇女的共同特征。如杜甫的《兵车行》“纵有健妇把犁锄,禾生陇亩无东西”;王梵志《贫穷田舍汉》诗中“妇则客春捣,夫则客扶犁”。唐朝天宝年间,朝廷一年征收的纺织品绢达740万匹,丝185万吨,麻布1605万端,各地进贡的名贵纺织品有几十种名色之多。这些数量巨大的纺织品,主要是出自劳动妇女之手。唐代各阶层的妇女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饮食原料市场和饮食成品市场,主要经营餐饮、娱乐、家内服务、小商贩等,她们有的沿街或上门贩卖各种货物,尤其是闺阁女子日常所用之物,跨地区长途贩运及经商的经济活动较少。

——摘编自李连秀《隋唐五代时期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

材料二   五四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了职业岗位,一些新的职业领域开始出现,如铁路、银行、海关、电信局、邮电局等,除银行、商店外,照相馆、电话局也陆续招收女职员,甚至大学教授、政府官吏等,也有以女子充任的职位。19131919年间,一系列涉及女子职业教育的法律规章制度相继出台。1917年第三次全国教育联合会议通过了《推广女子教育案》,分培养师资与增设女子中小学两项。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首开“女禁”,公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正式取消国家文官考试中的性别限制。胡适认为女子问题的先决,便是要先有经济权力与经济能力;王端麟也指出女子必须能独立生活,方可提高自己的人格。同时,许多妇女逐渐认识到“男女平等,各有独立之权”,他们向往西方国家的妇女在教育、法律、工作、婚姻,甚至参政等方面的权利。在1931年的一项小范围调查中,关于已婚妇女从事家外之业务者,男子赞成的达81.82%,女子赞成的达84.44%。上海21个工厂工人之生活程度的调查显示:妇女和女童共补助家庭总工资的53.3%,男子对家庭的工资补助占46.7%。

——摘编自仪亚敏《民国时期女子就业观与就业实践(1912193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平民妇女经济活动的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女子就业实践获得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女性就业实践对当代女性职业观的启示。
2023-06-03更新 | 260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考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政要》与“贞观之治”

《贞观政要》目录

卷名

篇名

卷一

论君道第一

论政体第二

卷二

论任贤第三

论求谏第四

论纳谏第五

卷三

论君臣鉴戒第六

论择官第七

论封建第八

卷四

论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论尊敬师傅第十

论教威太子诸王第十一

论规谏太子第十二

卷五

论仁义第十三

论患义第十四

论孝友第十五

论公平第十六

论诚信第十七

卷六

论俭约第十八

论谦让第十九

论仁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语第二十二

杜谗邪第二十三

论悔过第二十四

论奢纵第二十五

论贪部第二十六

卷七

崇儒学第二十七

论文史第二十八

论礼乐第二十九

卷八

论务农第三十

论刑法第三十一

论教令第三十二

论贡赋第三十三

辨兴亡第三十四

卷九

议征伐第三十五

议安边第三十六

卷十

论行幸第三十七

论畋猎第三十八

论灾祥第三十九

论慎终第四十

【注】贞观(627-649年),唐太宗年号。吴兢(670-749年),唐朝大臣,著名史学家,居史馆任职三十余年,以叙事简练、奋笔直书著称。

——据【唐】吴兢《贞观政要》(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的谢保成集校本)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材料三   “贞观之治”一直是后世效法的对象,唐代的玄宗、宣宗就格外崇慕太宗,宣宗还有“小太宗”之誉,宋代之后“每读太宗事,未尝不慕之”的类似话语充斥于典籍。需要说明的是,把物阜民丰、户口大蕃、任用君子、德治刑措、重文备武、四夷来朝作为“治世”的基本内涵,并不意味着“治世”就必须同时具备这些内容。现代学者卜宪群就将“盛世”“治世”的核心内涵精练地归纳为以民为本、选贤任能、礼法合治。

——摘编自秦中亮《论中国古代“治世”的概念、内涵及其影响》

材料四   贞观君臣以尧舜之世、唐虞之道为自己时代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指导思想,并将抽象的帝道王道落实为具体的治国方略和施政措施,将自己的时代定位为用唐虞之道开创的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治世。

——摘自吴宗国《〈贞观政要〉与贞观君臣论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政要》的史料价值与历史价值。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贞观之治”何以成为后世效法对象予以说明。
2023-04-21更新 | 391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628年),长孙皇后听说郑仁基的女儿美貌绝伦、才华出众,就让李世民将郑女纳为妃子。诏书已经写好但还没有发出,魏征听说就来找李世民:"我听说郑女已经许配人家,如果传闻为真,陛下把已经许人的女子纳进宫,恐怕有损圣德。”李世民听后赶紧下令把诏书扣下。但房玄龄、温彦博管重臣提出了反对意见:“郑女许配人家并无确凿证据;就算已经许配,毕竟没有过门。陛下纳妃诏书已经写好,不应中止,这涉及到朝廷的面子问题。"郑女的准丈夫陆爽也上书:"外人不知内情,误以为我们下了聘礼,其实根本没有。"李世民又把唯一持反对意见的魏征找来商议:"群臣为了讨好我,这可以理解。可陆爽为什么也要上疏分辩呢?"魏征说:"这事好理解,陆夜是怕陛下以后找机会收拾他,"李世民听后特地下一道诏书:“听说郑仁基之女已经许配人家,朝廷出诏书的时候对亭情了解得不清楚。这是我的不是,有关部门也有责任,郑女进宫的事就此作罢。”此事不大但影响不小,史书称“时莫不称叹”。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英王亨利八世本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对新教采取抵制与敌视的态度。于1521年和1526年两次在伦敦公开楚毁马丁·路德的著作,撰写《捍卫七圣事》的小册子,被教皇授予"信仰捍卫者"的称号。1511-1514年,英格兰加入反法同盟,亨利八世御驾亲征,在法国北部得胜。法国盟友苏格兰乘虚侵英,却遭到留守的凯瑟琳王后反击,苏格兰国王败亡。当凯瑟琳王后年逾40,却只有一个女儿玛丽而无男嗣,亨利八世决定离婚另娶。凯瑟琳的娘家是西班牙王室,此时正称雄欧洲大陆,教皇处于其挟持下,没有批准国王的离婚请求。国内的旧贵族和教会人士也对离婚案持反对态度。在此关头,亨利八世转向全国要求改革的乡绅与资产阶级寻求支持,于152911月召开议会,开始实行宗教改革,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使英国教会脱离了罗马教廷,成为独立的"圣公宗";自己担任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使英国王权达到空前高度。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对于郑女“娶与不娶”各方所持的价值取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亨利八世从虔诚的天主教徒转变为坚定的宗教改革者的因素。
(3)个案分析往往能见微知著,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君主的婚姻问题中,分别概括其所反映的政治状况。
2023-04-15更新 | 155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届高三二诊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