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前期的鼎盛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023-12-19更新 | 903次组卷 | 203卷引用:内蒙古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唐代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这主要反映了唐朝(  )
A.抑商政策废弃B.中外交往频繁
C.商业贸易繁荣D.边疆治理加强
2023-08-22更新 | 130次组卷 | 30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 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2023-06-18更新 | 457次组卷 | 110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材料二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材料三   从隋末动荡中走来的贞观君臣,对于如何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怀着高度的警惕,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唐太宗曾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唐朝初年,出现了"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的大治局面。

——摘编自刘后滨《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实施民本措施的共同之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江苏·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唐代曾多次官修姓氏书,用博古通今的名儒修撰姓氏谱录。贞观十二年,《氏族志》修成,仍列时任六品官的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等。李世民看后大为不满,遂命重新刊定,强调“欲崇重今朝冠冕”,而非血统或郡望。这反映出李世民意在
A.防范名儒操纵朝政B.重新划定等级阶层
C.打击士族政治权力D.杜绝官僚政治流弊
6 . 有学者研究指出,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唐代则出现大量的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骆驼形象的变化表明
A.汉代骆驼尚未进入中原B.唐代丝路贸易日趋繁荣
C.唐三彩制作技艺日趋成熟D.汉唐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7 . 唐代农村,出现了行市、草市、亥市、腊市、市、集、墟等各种定期的集市和鱼市、市、蚕市、扇市等专项物品集市。这一现象的出现
A.说明农村市场规模扩大
B.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C.表明政府抑商政策松动
D.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工商业和商人资本的发展,暴露了工商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至武帝时,引起了许多矛盾。“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被时人誉为“素封”的富商大贾,不仅经济生活侈靡,甚至真正的封君亦要“低首仰给”。更为严重的是商贾“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兼并土地,称霸一方,越出了封建政权的规范。同时,武帝“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将汉初六、七十年来的一点积蓄,消耗殆尽。因此,经济改革,势所必行。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实行盐铁官营,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募人煮盐,产品由官府统一收购发卖……“笼天下盐铁之利,以排富商大贾”。

——摘编自刘凌:《西汉初期的工商业政策及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既有的盐业官运官销体制,开支大,弊病多。刘晏就任盐铁使后,对此前的盐法进行系统改革,其核心是改官运官销为商运商销,在榷(专卖)盐法中引入商人与商业机制,即如《资治通鉴》中记载:“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卖)于商人,任其所之。”在这一体制下,政府和盐商同是榷盐的受益者,二者建立起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刘晏榷盐法是切合当时客观实际的,对后代的禁榷制度及商业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我国古代商业政策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马林涛:《刘晏榷盐法与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之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进行“经济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刘晏榷盐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统治者调整工商业政策的认识。
9 . 中唐诗人王建在寄居汴州(今开封市)时描述当地“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而当他到达扬州后也有“如今不似时日平,犹自笙歌彻晓闻”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A.市场交易不受官府监督
B.商业发展已突破时间限制
C.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D.江南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初,“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唐代中后期,士人经商已成为一股潮流。地方上的军政大吏,如节度使、观察使等也多经商。唐宪宗元和八年,允许赐给王公、百官等人的庄宅、店铺等进行典卖。唐代中后期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B.商业地位有所提高
C.官商勾结吏治腐败
D.社会奢靡现象严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