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人才选拔一直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阅读下面表格,回答问题。   
朝代选官制度选拔方式
察举制推荐
魏晋南北朝地方品评
隋唐科举制考试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①、②处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为表格内容拟定一个恰当主题。
(3)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2023-05-23更新 | 17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区徐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必修)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下列表格是东汉章帝、顺帝时期选官方面的某些举措。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统治者
皇帝主要举措
章帝下诏申明“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以能显”
顺帝规定被察举者要有一年试职,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

A.形成了严格的选拔程序B.以家世作为选官依据
C.放弃了以德取人的选官原则D.重视官员的行政能力
3 . 下表为中晚唐五代大士族入相与登科人数及比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朝代入相人敛(人)进士(人%)明经(人/%)制举(人/%)科目选(人/%)其他(人/%)
中晚唐8871/81%1/1%1/1%1/1%14/16%
五代87/88%0/0%0/0%0/0%1/13%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门阀士族趋向消亡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D.科考程序趋于完善
4 . 下表所示为魏晋时期州郡中正的选任标准。由此可知,当时(       
(1)中正官必须通谱牒:“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
(2)须与本人郡望相符
(3)以在中央任职的世家大族兼领
A.士族权势较大B.豪强势力膨胀
C.官员素养较高D.选官权力下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表列举了唐太宗时期的一些文化教育政策。由此可知,唐太宗时期(     
序号文化政策
完善并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官学制,各级、各地学校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中央建立了统管学校的国子监,其下有六学二馆,生徒有一定限制,每旬皆有严格考试要求
学校教育以经学为中心,唐太宗组织人员编写教材,颁布全国,作为学校统一课本
A.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得以确立B.科举考试的程序逐渐规范
C.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D.传统儒学的内涵得到拓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唐代科举状元有百余人,其家世背景统计如下表。据此,可推知唐朝
家世背景宗室孔家宰辅亲属高官亲属一般官员寒门子弟信息缺失
人数9202510566
比重6.3%14.2%17.7%7.1%3.6%46.8%
A.科举录取十分重视门第出生B.宗室参与政治受到抑制
C.经济与科技对教育支撑不足D.状元普遍得到高度重用
2022-05-24更新 | 561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根据下表,可知唐代
A.官方重视礼制建设B.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C.儒学地位受到冲击D.儒经指导政治践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下表是察举制与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比较,据此可知
察举制科举制
重视整体素质强调知识才能
长官举荐,“他荐”自由报考,"自荐"
“人、门兼美”“取士不同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窗”
A.选拔标准由学识才能逐渐演变为世家门第
B.选拔方式由地方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C.选拔形式趋向自由化,形式日益松散
D.体现绝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021-11-12更新 | 827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下表所示为两晋南北朝时直接入仕者不同成分的人数及比重。据表中信息判断,这一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类别寒门父祖无闻者南人北方士族
直接从政府入仕2(0.8%)9(3.7%)24(10.0%)206(85.5%)
直接从军府入仕6(3.4%)6(3.4%)26(14.7%)139(78.5%)
直接从大州上佐入仕1(5.3%)2(10.5%)4(21.0%)12(63.2%)
合计9(2.0%)17(3.9%)54(12.4%)357(81.7%)

A.才学B.门第家世C.品德D.考试成绩
2021-11-02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下表是《后汉书》列传所记载人物的家庭背景。据此可推断,这一时期
因政治活动而闻名的人物(所占比例)
官员的儿子或孙子88(35%)
名门望族48(19%)
社会地位低下或贫困者9(4%)
无记录可查者107(42%)
A.存在阶层固化的趋向B.名门子弟素质较高
C.察举制已经遭到破坏D.世家大族把持朝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