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说:唐代科举的重点在考核儒教经典内容的明经科,以及测试文学素养的进士科。其中,进士科最为热门。玄宗后以诗赋取士,由此,唐诗成为正式的考试科目,作诗不仅仅是一部分诗人们的事情,而是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成为统治阶级共同的教养。作者意在说明(     
A.科举制促进了政治认同B.科举制促进了文化繁荣
C.科举制促进了儒学传播D.科举制导致了学优则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写道:“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该诗反映出,唐代(     
A.首开文治的模式治理国家B.科举制对世风具有导向性
C.官员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D.读书与做官开始有了联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朝的科举取士中,试诗的科目非常少,而试“策”的科目较多:秀才科试“方略策”,进士科试“时务策”,明经科试“经义策”,其他明法、明算等亦各试相关学业之策。材料表明唐朝(       
A.关注官员的治国理政能力B.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C.扩大官僚政治的社会基础D.试图调整人才选拔的方式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文帝用武力推翻了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朝,致使南方贵族和士族官僚集团受到严重打击。隋朝鉴于历史教训,力图通过科举制度的确立,广开渠道吸收南北中小地主士人加入统治集团,借此削减士族集团在政治上的垄断局面,以扩大招选贤才的门路。唐代政权是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建立起来的,唐朝统治者李渊、李世民在阶级斗争实践中亲身感到了社会上各种人才的作用。此外,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社会秩序,夯实统治基础,需要广纳社会各阶层的人才。人们不难看到,唐代有名的中央和地方官吏,很多都是科举出身的。虽然不能说“野无遗贤”,但基本上达到了他们“人尽其才”的愿望。应该说,隋唐利用科举制以加强统治力量的这套方案,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于北山《隋、唐、五代科举制度简述》

材料二   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考试的科目、内容与隋朝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加,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科,考试内容与当时学校课程设置大体一致,主要是《诗》《书》《易》《三礼》及时务、诗赋等,根据考生报考科目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规定;制科没有任何资格上的限制,应试制科的人可以是常科及第者,也可以是低级官吏,甚至是平民百姓。在唐代科举中,应试者通过考试,取得进士及第或明经及第的出身,仅是得到了做官的资格,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再通过吏部的“释褐试”或曰“关试”,合格者才能得官。

——摘编自杨青新《隋唐科举制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度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趋势。
2023-11-2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因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德宗时,宰相李实向礼部侍郎知贡举的权德舆推荐私人,要求录取,权德舆未能满足,李实乃开列名单责令录取,否则就要贬官。唐肃宗时,礼部侍郎杨绾甚至要求停罢进士、明经诸科,理由是经科举所选之士,“幼能进学,皆颂当代之诗,长能博文,不越诸家之集。遂相党与,用致虚声”。唐时对科举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考生自幼专心读书应举,而所学之内容却无益于事,“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

——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材料二 唐代科举中,举子在考试前的请托宣传和达官闻人的荐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形成了特有的“行卷”风气。据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载,“唐之举人以所业投献主司。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盖主司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唐代著名人物如韩愈、杜牧、皮日休等人都有“行卷”的经历,有些还成为科场和文坛佳话。如《南部新书》卷甲就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唐代的项斯一开始并不出名,于是就将自己的作品投献给了江西的杨敬之。杨敬之十分欣赏项斯的才华,还赠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没过多久,项斯开始在长安声名远扬,第二年登进士第。

——摘编自胡可先《“座主”与“门生”——唐代科举与官场裙带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为白居易参与江南农活时所作,白居易凭借此诗一举中第,然而获得功名的白居易和当时许多出身较为低微的进士一样,不得不主动结交长安名士,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其推荐得以授官。这表明当时(     
A.世家大族垄断官场B.重文轻武风气愈发浓厚
C.官员主导文学创作D.社会阶层流动存在障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汉时期“游子思妇”是那个时代文学的主题,代表作品有《古诗十九首》《饮马长城窟行》等;魏晋六朝时期,人们以当代盛行的世风和士风品评人物,善玄言清谈者易得美官,玄言诗逐渐流行,以孙肆和许询为代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诗创作进入全面繁盛的阶段,人称”盛唐”,李白、杜甫、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边塞诗派,一时风起云涌,诗人林立,名篇迭出。

——摘编自诸葛忆兵《选官制度与文学创作之演进》


请从选官制度的角度,对材料中文学创作风格的演进做出合理解释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以考试选人的科举制,同时废除了由来已久的各级长官私人自辟属官的制度,一律改由中央任命。科举意为分科考试举人,其中以考儒家经典的明经和兼考诗赋、对策的进士为最重要的两科。应举者不限财产、门第,允许“投牒自举”(《旧唐书·杨馆传》)。考试一般每年举行,合格后获得任官资格,再由吏部考试,通过者正式进入官员系统。“取士不问家世”(《通志·氏族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朝汪洙《神童诗》,一说元朝高明《琵琶记》)。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代兴科举的历史背景,概括隋代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