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021-06-13更新 | 15609次组卷 | 128卷引用:重庆市清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经济特权
2021-09-27更新 | 7880次组卷 | 47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3·重庆·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3 . 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2023-12-02更新 | 2432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
4 . 唐初,科举考试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诏令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中举及第的士人还要参加由吏部主持的以身、言、书、判为内容的铨选考核,铨选合格后才有资格被授官。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前期(     
A.中枢权力机构的相互制衡B.士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
C.君主专制制度正发生变化D.官员的行政能力受到重视
2023-04-03更新 | 1071次组卷 | 17卷引用: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西晋时,“举秀才必五策皆通”,又设立国子学,与太学相并立。南朝时期,国子学中经策试而入仕的学生,“见于史传者数十人之多”。国学的“明经”科地位上升,超过了孝廉,形成了“州举秀才试文、国学明经试经”的格局。这反映出(     
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B.考试选官逐渐受到重视
C.门阀士族影响为巨大D.人才选拔制度发展成熟
2023-05-14更新 | 1025次组卷 | 14卷引用:重庆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模拟调研(七)历史试题
6 . 唐朝前期,进士科选才多注重考生文章或诗赋的文辞是否俊美华丽;天宝年间,进士科中官吏的选拔则更加注重实际能力。这体现了(       
A.选官方式发生变化B.科举制运行有失稳定
C.社会公平难以保证D.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解释唐代士族衰弱的原因时,许多学者认为是由于科举的兴起所致。然而美国的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认为,这是倒果为因。虽然进士举越来越重要,但是旧的家族娴熟地掌握了这种考试,以至于进士举成为大家族确保自身永久地位的一条新途径。不同于后来中国朝代科举以笔试为主、考官无从知晓答题人身份的规定,唐代的科举要求主考人和应试者之间、应试者们自身之间一种广泛的、遵照礼仪的互动。科举过程中强烈的社会因素也总是优惠士族的子孙。关于这一史学争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历史研究虽然鼓励百家争鸣,但不必立异以为高,应诉诸公论
B.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新的历史解释不能脱离新史料的发掘
C.历史学追求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家国情怀却常影响价值判断
D.历史学家需要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9 . 公元220年,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到南朝时,出现了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的局面。这一变化表明九品中正制(     
A.以血统为主要评定依据B.秉持着公正的民主原则
C.设置初衷与效果相背离D.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顾炎武在评价东汉制度时指出:“汉人有以郡守之尊称为本朝者……亦谓之郡朝。”《后汉书》亦记载有人威胁郡民戴就诬告其郡守,戴就反驳道:“奈何令臣谤君,子证其父! ”上述观念在当时(     
A.受到选官制度影响B.导致军阀割据形成
C.动摇儒学独尊地位D.成为社会主流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