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变迁的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处在急剧的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唐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首要标志。唐代的犁已由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曲辕犁结构完备,装有犁壁便于深耕,配有犁评,可调节犁锋入土的深浅度,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提高了耕作速度和质量。

   

     图1 隋朝“三省六部”制            图2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隋唐时期的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名称时期观点
客卿制战国注重实践性,但缺乏必要的教育程序,具有较为原始的色彩
察举征辟制汉代是一种依托地方势力举荐的选官制度,介于"血缘身份"与"才学品行"二者之
间,过于原始、粗疏,容易发生不公平现象,缺乏合理化的有效保障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是一种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具有强烈的特殊主义与感情色彩,是典
型的"任人唯亲"
科举制隋唐至明清作为一种以"学识"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在贯彻公平原则上较为彻底,体现了
择优录取、一视同仁的合理化原则

——摘编自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种或数种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唐代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但对于应举人也有德行、职业身份等限制
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朝后期,应举者中出现了许多贫寒子弟,应举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
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应举者比比皆是。宋代连中三元的冯京,就是商人之子。
宋代真宗朝始,各级科举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试卷经由点检试卷 官、参详官及知贡举官员三级核定成绩后,方能拆封,公布等第。
两宋时期,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远远超过了前后各代。当时的135 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运行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加以简要分析。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打破了士族门阀对官吏选任的垄断,有效地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通过推行科举制度,唐代选拔官员的范围从魏晋时期少数豪门望族,扩展到地主阶级各个阶层。参加科举者的门第、品行限制并不严格,他们所代表的阶层也比较广泛,这对加强唐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唐代举子在参加科举考试前,要进行“行卷”。所谓“行卷”,就是应试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在考试前写成卷轴送呈至当时有较高声望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投“行卷”是为了“公荐”。“公荐”就是声望地位较高的公卿大臣向考官推荐考生

——摘编自庞峰伟《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实行中政府与名门望族的关系”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一页。她以均田、租庸调等制,奠下了立国根基,又以无比的自信包容异族文化,融铸出多姿多彩的大唐风采。…唐朝是中国最具世界主义色彩的朝代。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有信心也日积月求。……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流动的频仍、日趋繁杂的地方事务,促使地方自行摸索治理之道,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渐削弱,安禄山反叛、黄巢聚众流窜,终至掏空唐朝的威权体制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举制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础上突出以文取人的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是一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从隋代开始实行,经历了1300多年之久。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一直是作为历代政府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富有极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怎样改朝换代,不管有多少人用多少理由去抨击它,反对它,它都在不断地逐步完善和日益强化。其根本原因,就是科举制度本身的公平取士原则一直在起着主导作用。

——摘编自《浅谈古代中国科举制度》


根据材料及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材料中的一条或几条信息;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要有史实依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制作为历经了1300年悠久历史的一种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打破了门阀专制。科举考试制度消除了荐举制度选才缺乏客观标准的弊端。随着政权开放,科举考试参加者愈来愈多。科举考试的内容、程序和相关的规定日趋制度化、严密化。

——摘编自康金红《我国古代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刍议》

材料二政治的近代化就是政治的民主化、科学化,就是要反对和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制度,树立民主社会观和人生观,实行民主政治生活。而科举制早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因此不可能产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整个封建统治阶级都非常迷恋这种制度,热衷于维护这种制度。

——摘编自孙学涛《科举制与中国近代化》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举制的历史贡献”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2-2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图是清代乾隆时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又称《姑苏繁华图》(1759)(局部)


《盛世滋生图》反映了当时苏州“商贾辐揍,百货骈阗”的市井风貌;也有金榜提名后的喜庆场景,图中前一艘船的灯笼上写着“翰林院”“状元及第”字样,右边船上敲锣打鼓,后面跟着的大船上是及第的状元和花轿,岸边、墙头上、店铺里、酒楼上,所有人都向船上张望。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1-1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

材料   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 这条独特道路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脉相承与长期延续。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国家治理体制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这是当代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底气。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同时并存,但治理体系却没有因此中断,根本原因正是制度建设的承前启后。 各朝各代的国家治理都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并固化为制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以“制度建设”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1-2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