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1 . 唐朝初期,政府预在关中一带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按着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在中央的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023-02-08更新 | 80次组卷 | 30卷引用:山西省祁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唐开元四年(716年),汴州发生了蝗灾,中书令姚崇领导灭蝗工作,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姚崇乃牒报(行文通报)若水,强令其采取灭蝗措施。据唐朝三省体制判断(     

A.中书省势大,姚崇越权行政B.相权膨胀威胁皇帝权力
C.尚书省失权,三省体制动摇D.藩镇割据地方抗拒中央
3 . 武则天时始设“同中书门下三品”职务,这起初只是个临时性职务,相当于宰相。当宰相由固定的变成了临时的,三省的长官就成了虚衔。这一职务的设定(     
A.标志着三省制度的瓦解B.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C.破坏了三省的运行机制D.适应了中央集权需要
4 .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汉代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共同负责。唐代的这一变化(     
A.扩大了统治基础B.提高了民主决策
C.滋生了官员腐败D.加强了君主专制
5 . 中唐时期,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未入朝执政者有四十多人。德宗朝宰臣三十五人中有三十三人非三省长官。贞元初年(785年),中书舍人缺五员,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院以随侍自己左右的翰林学士代拟。这反映出中唐时期(          
A.三省制度遭到破坏B.地方割据局面形成
C.选官制度仍需完善D.权力制约机制严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新唐书》记载:“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这一现象(     
A.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B.表明三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
C.使得冗官问题逐渐凸显D.说明权力制衡体制渐趋混乱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东汉中叶后,尚书台取代三公“总领纪纲,无所不统”。到魏晋之际,中书监、令受到重视,他们处于皇帝“喉舌之任”的地位,而对尚书省的官员就稍有疏远。当时,中书掌管内事,皇帝密诏下达州郡和边疆,均由中书草定,并不一定非要尚书签署不可。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尚书权力过大威胁到君主专制B.三省制度日渐完善
C.权力中枢的发展适应现实需要D.官僚政治已经成熟
8 . 唐朝实行了三省制度之后,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争权夺利,唐朝对中枢进行了调整,设置政事堂作为三省共同的议政机构,遇有意见分歧,由皇帝裁定。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     
A.加强了宰相权力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完善了官僚制度D.限制了君主专制权力
9 . 与秦汉丞相制度相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主要在于(     
A.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B.用六部牵制宰相的权力
C.通过加强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D.取消宰相,加强皇帝权力
2022-11-09更新 | 155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以黄门待郎郭待举、兵部待郎岑长倩、检校中书侍郎郭正一等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这一举措(     
A.完善了中央权力制约机制B.导致中枢行政效率低下
C.说明三省六部制遭到摒弃D.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