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议,再由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
2023-11-1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一   史料研读

材料一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皇帝的做法。本质上反映了什么?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方法二   问题讨论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某同学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特点”的内容。请补齐空缺部分。

①皇帝独尊,如:皇帝自称“朕”。

②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8-10-2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富平县蓝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较与世隔绝,它仅仅受到西北游牧民的侵略,……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互相混战不绝,……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大批的排水工程、为长距离施运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法家人物关心的是改革社会,以加强他们所奉事的诸侯的力量。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秦所创设的皇帝制度,把最崇高的名号、最显赫的地位、最根本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身上,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行政首脑。……“九卿”,分管中央政府的具体政务。……秦王朝全面推行郡县制,意义同样重大。郡县作为中央政府辖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各级长官的任免、考核、奖惩之权,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三     在唐代,一个政令的形成,必须先由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召集会议,形成决议后才上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拟就诏令。但诏令发布之前,还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有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在诏令上进行“副署”。而诏书缺少了他们的副署,依法是不能颁布的。……三省制应该是属于集体领导制的,……自唐太宗李世民当政后开始,规定皇帝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 但到了明朝初年,……皇帝直接管辖六部,即有自兼宰相的意思了,皇帝手里的权力得到了高度的集中。中国封建社会也从君主专制变为实行起君主独裁制了。……清朝建立后完全承袭前代明制,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由于失去了必要的制衡,各种局限性和问题逐渐暴露、扩大,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材料四   在皇帝和皇权的长期统治下,在中国历史上逐渐形成这样的文化心理:世界上最令人敬畏的是皇帝,人间的祸福都来源于皇帝的“旨意”。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制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真正对这种制度进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为天下之“屠毒”者、“敲剥”者、“大害”者,思考如何创设一种新的制度,这要依靠先进知识分子自觉的理论思维。清朝初年大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一书就是从理论的高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杰作。
——以上据互联网资料综合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材料二制度出现的历史条件,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历史影响
(2)材料三中的三省制相对于材料二有何进步?有人认为这是限制皇权,证明我国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萌芽,对此,你怎么看?
(3)材料三、材料四分别体现了什么发展趋向?共同说明什么实质问题?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8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期中考试历史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梅岭山路自秦代开辟以来长久失修,基本失去交通运输功能。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奏请重新修凿梅岭山路的奏疏获准。他亲自到现场勘察,“缘燈道,拔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最终部分利用旧关道又截弯取直修建新道,缩短险峻山路15里。开工后,张九龄利用十一月的冬闲时节召集乡民筑路,民众争相出力,新道不日凿成,“坦坦而方五轨,闻闻而走四通”,横穿南岭山脉,连接广东和江西。梅关道开通以后,海外诸国向朝廷入贡的物品经由梅关道北上,梅关道成为一条贡道。同时,唐政府也将梅关道作为官方驿道,设置驿站、配置戍卒、征收商税。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大批难民经由此道迁徙到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人口大为增加。

——摘编自王薇《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梅关道得以开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关古道开通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王利利《唐代官吏休假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官吏休假制度的特点。
(2)分析唐代官吏休假制度的影响。
2024-04-29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   英国革命是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的成果就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这样一个全新的政体。这一创新是在英国传统政治结构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主要变化是: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在议会内部形成初步的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这包括两院制的沿袭、政党的分立;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尊重,包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肯定和对人身自由的保护。由此可见,英国革命建立了现代政治的基本结构,但其民主化改造有许多不足,尤其是高额财产资格将大多数国民排除在议会选举之外。革命后的英国国会、自由实际为少数人专享,英国的政体更大程度上处于贵族民主制的水平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相较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成因。
7 . 隋唐时期王朝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在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的三省六部示意图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编自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施的积极作用。
8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材料三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框架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任选两种制度说明“制度创新推动隋唐鼎盛”。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0-2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实行独相制,开创了宰相任免制。发展到东汉时期,宰相权力逐渐向尚书台转移,尚书令成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而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变独相制为集体宰相制,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前期,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左、右仆射在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的政事堂讨论国政,集体做出重大决策。最初仅限于三省长官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后来由皇帝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行使宰相职权的官员也可参加政事堂会议,他们以本职加上“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义,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高宗以后,则多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周中书门下三品”头衔参加政事堂集体议政,行使宰相职责,集体宰相制由此逐渐形成。这就使参政议政的人员范围明显扩大,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峰飞《论三省六部制对当今大部制改革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示》

材料二   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时间赋税总额农业税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
3559万贯2321万贯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
(公元1021年)
5698万贯2762万贯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
(公元1077年)
7070万贯2162万贯4911万贯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三   宋代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隋唐宰相制度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唐朝政事堂集体决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述宋代社会观念变动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3-06-09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拜占庭人不仅继承了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遗产,以罗马帝国正统继承者的身份保持了统一帝国的政治体制,而且在皇帝专制统治、《罗马民法大全》等诸多方面坚持了欧洲地中海上古政治遗产,并有所发展。为了治理众多古代族群,帝国政府始终维系着庞大且完善的官僚国家体制,其核心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司法、宗教文化各种最高权力于一身的皇帝专制中央集权。7世纪至12世纪推行军区制,以农兵制、军政合一为重要特点,并由将军对行政区域及其军队进行管理,对扭转拜占庭危急局势起了重要作用。拜占庭人成功打造了包括整个东欧世界的拜占庭文明圈,并将各个斯拉夫族群纳入其中,其影响至今犹存。

——摘编自陈志强《欧洲中古史视域中的拜占庭帝国》

材料二   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极大地加强了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唐朝完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机构和制度趋于完善,在内地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在边疆设立都护府、都督府进行管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府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改行募兵制,军队职业化、专业化,设立节度使,制定《武德律》《贞观律》等,很重视礼制的建设,直接促成了中华法系的形成。唐人对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都抱有包容的态度,从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唐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国家治理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3-05-19更新 | 971次组卷 | 11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3届高三高考预测卷(新教材)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