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上启下、趋向完备的时期。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极大地加强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也使皇权进一步加强,这是隋唐国力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为如此,隋唐的制度对赵宋以后的制度有深远影响。

——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下)

材料二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跟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制度的特点,列出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4-04-1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龙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梅岭山路自秦代开辟以来长久失修,基本失去交通运输功能。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奏请重新修凿梅岭山路的奏疏获准。他亲自到现场勘察,“缘燈道,拔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最终部分利用旧关道又截弯取直修建新道,缩短险峻山路15里。开工后,张九龄利用十一月的冬闲时节召集乡民筑路,民众争相出力,新道不日凿成,“坦坦而方五轨,闻闻而走四通”,横穿南岭山脉,连接广东和江西。梅关道开通以后,海外诸国向朝廷入贡的物品经由梅关道北上,梅关道成为一条贡道。同时,唐政府也将梅关道作为官方驿道,设置驿站、配置戍卒、征收商税。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大批难民经由此道迁徙到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人口大为增加。

——摘编自王薇《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梅关道得以开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关古道开通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三省六部示意图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它不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与之前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在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功绩。
2023-12-2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本人具有极强的政治野心,希望在其统治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以满足无限膨胀的权力欲望。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自商鞅变法后,秦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善于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崩离析、颠沛流离,人民渴望一种安定的生活和稳定的政治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正合了时势的需要。

——摘编自胡学宇《集权主义以及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探》

材料二   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朝三省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并没有明确,而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体制,是在唐朝才得以形成的。唐朝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驳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三   历代丞相、宰相均拥有法定的权力,他们不仅“综理政务,统率百僚”,而且对皇帝也具有某种制衡的权力,因而皇帝有时也怕他们三分;而明代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其初只备皇帝顾问,仁宣后虽说拥有主票拟的权力,但票拟所提出的意见能否实行,却最终取决于批红,况且其中还有很多是属于奉命票拟。因而阁臣的权力决非是法定的。实际上阁臣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也容易受到其它各种因素的干扰,不同的皇帝,授予内阁权力的大小就不一样;即便是同一皇帝,阁权前后之变化有时也很大。

——摘编自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与内阁的区别。
2023-12-2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得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的军人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民,一同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人士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型与开展》

材料二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三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涉及的汉武帝治国举措。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023-12-0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武宣县丰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的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确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与封建统治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魏徵在三省制运行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以他官与三省长官共同参议政事,即为宰相会议。唐初建立政事堂,自此以迄五代,宰相会议始有制度化的决策方式。宰相会议的内容十分广泛,举凡军国事务,都可以进行讨论。宰相会议对于各种政事在讨论后所作出的决策,一般即以中书门下奏状的方式上报皇帝批准后,作为与诏令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文件颁布,或者转交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起草正式诏令颁发。如果皇帝对于中书门下的奏状不予批准,则其所议即作罢论。反之,皇帝的诏令,在一般情况下也要经过宰相会议讨论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始正式第一次。

材料二   唐五代,在宰相会议中实行集体决策的制度。在政事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同意见时,不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通过,而是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对于决定的决策向皇帝上奏状时还必须有全体宰相的联合署名。如果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为废状。如果宰相意见未取得一致,各以己见上奏,则属于违反联署制度,往往要被解除职务。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宰相会议的特点。
(2)概括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的宰相会议制度。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宰相为百官之长,多由一两位功臣、外戚担任,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并拥有相对独立的衙署。汉武帝时实施内外朝制,军国大事由皇帝和中朝官员于内廷商议后,再交丞相讨论执行。唐朝完善了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形成了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执行的三省分职制。此外,唐太宗常以“参预朝政”“参知机务”等职名,授予部分资历较低的官员参与决策。至唐高宗后,颓有皇帝加封的“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名方能为相成为定制。

——摘编自田兆阳《古代行政中枢机构的嬗变及其走势》

材料二   制度指政而言,法术只是些事情或手段;不好说是政治。大抵制度是出之于公的,在公的用心下形成的一些度量分寸是制度。而法术则出之于私,因此没有一定恰好的节限……论汉代,西汉可说是制度,东汉则多半出于光武的私心。论唐代,确实可说在建立制度,而宋代则有许多只算是一种法术。清代政治在私心的作用下,制度的意义少,而法术的意义多。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至唐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政治“法术的意义多”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是一个经济大增长、社会大变动同时又政治大发展的时期,旧的精神和世俗的权成失灵加上正在进行的改革带来了新的问题。我们所知的中国第一位职业教师和哲学家也应该在东亚被看作是最伟大的教师和哲学家,这个人就是孔子。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四: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朝代
核心问题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三公九卿制二府三司制
官僚的选拔军功爵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是“伟大的教师和哲学家”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表格中序号的内容。
2023-10-2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中远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   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主要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