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6 道试题
1 . 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由此可推知,门下省的设置(       
A.体现出皇权受到削弱B.表明唐代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说明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
2 . 图1、图2分别是唐初和唐玄宗开元时期政府结构示意图。这些变化反映出(     
A.尚书省的参政权开始丧失B.中枢机构运行程序的完善
C.统治者对相权的矛盾心态D.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2023-08-28更新 | 27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七)
3 .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实施三省六部制,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要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根据材料说明该项制度(     
A.防止相权威胁皇权B.提高行政效率
C.约束皇权避免独裁失误D.加强中央集权
4 . 唐初的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中央行政体制;贞观年间,唐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从而形成“三省长官合议政事,尚书奉而行之”中央行政体制的新形式。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       
A.强化了三省之间的制衡B.保证了国家的科学决策
C.缩小了尚书省长官职权D.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
5 . 在唐代,出于三省行政的职能不同,不同部门官员的工作诉求难以统一,经常出现三省官员相互之间“日有争论,纷纭不决”的现象。为此,乃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匡其政。据此可知,政事堂宰相集议的设立(     
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C.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6 . 唐太宗曾对房玄龄、杜如晦言道:“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因此,“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唯大事应奏者乃关仆射。”唐太宗此举(     
A.进一步丰富了选官制度B.明确了三省的职能分工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旨在强化封建皇权专制
7 . 吴晗指出,“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文中的“舍人”最有可能隶属于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刑部
2020-06-22更新 | 896次组卷 | 18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
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
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
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
2021-04-20更新 | 774次组卷 | 1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629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唐太宗此言意在说明(     
A.国家治理有赖于严格执行国家制度B.人情的泛滥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
C.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D.皇权的加强限制了官僚的议政功能
2023-09-05更新 | 256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10 . 唐代中期以后,由宦官担任的枢密使的地位不断上升。到唐末,枢密使有了专门的办公机构——枢密院,“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最终确定。这一现象的出现(     
A.表明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瓦解B.成为宦官专权的根源
C.说明了唐代中枢机构的异化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