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6 道试题
1 .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后内史省改名为中书省。其中,内史省负责草拟及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职责的明确(     
A.间接导致宦官干政B.说明官僚政治的成熟
C.提高了丞相的权力D.利于行政效率的提升
2 . 隋文帝建立的朝政机构,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当时“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尚书省事无不总”。由此可知,隋文帝时期(     
A.三省职责明确分工合作B.门下省的权力最大
C.三省尚未有效制约皇权D.三省的职权并不平衡
3 .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这说明尚书省(     
A.成为了国家的权力中心B.弱化了中书门下职能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5 . 下图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大致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B.中央官制的完善
C.选官制度的完善D.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6 . 唐代时,谏官中的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左右拾遗分属于门下、中书两省。宋代则明文规定,“选谏官、御史,凡宰执之臣曾所荐者,皆不与选”,仁宗时更是下诏日:“御史阙员,朕自择举他。”宋代的这些措施旨在
A.扩大谏官的职能B.强化专制皇权C.提高政府的效率D.保持谏院独立
7 . 关于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有学者认为一种是采用“领袖制”,宰相由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另一种是采用“委员制”,相权分掌于几个部门。结合所学,宰相制度实行“委员制”的时期是
A.先秦B.秦汉C.唐宋D.明清
2021-05-18更新 | 546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
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2020-05-10更新 | 823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0届湘赣皖长郡十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唐玄宗时,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直接听命于皇帝,参与起草国家政令文书;至唐肃宗时,翰林学士们与“中书门下”共掌中枢。中枢权力机构调整的目的是(     
A.提高中央政府的执行效率B.进一步加强对朝政的控制
C.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D.强化宰相集体参政议政职能
2023-09-03更新 | 239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21·重庆·模拟预测
名校
10 . 下表是安史之乱初期朝廷与叛军分别任命的河南节度使列表,由此可知
皇帝节度使任(离)职时间叛军首领节度使任(离)职时间
唐玄宗张介然755年十一至十二月(战死)安禄山李庭望
755年十二月至
757年一月(战死)
李随756年一至三月(免)
吴王只756年三至五月(免)
虢王巨756年五月至757年春夏(免)
唐肃宗贺兰进明756年十月至757年八月(免)安庆绪尹子奇757年一至十月(战死)
张镐757年八月至758年五月(免)
A.唐朝政治中心发生转移B.内地设方镇导致藩镇割据
C.朝廷缺乏有效平叛策略D.官军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2021-05-03更新 | 540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重庆卷)01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