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6 道试题
1 . 唐高宗废尚书令,新设形同宰相的“北门学士”;唐玄宗以协助政务为由“临时”命翰林学士帮助皇帝起草诏书;唐宪宗命翰林首席学士掌制诏印,并使其拥有独立的办公机构,与帝、相共商国家大事,至此,翰林学士承旨成为定制。唐代设立翰林学士意在( )
A.消弭权臣擅政隐患B.倡导重文轻武方针
C.提高宰相文化水平D.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2 . 唐朝前期,御前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五品以上官员参加政事讨论和决策,每月一日和十五日定期举行,称为朔、望朝参。到了唐中期以后,御前会议逐渐演变成少数更高级官员参加的、日期不固定的延英会议、翰林学士会议等。这一转变(     
A.表明官僚机构膨胀得到了有效遏制B.反映出中央运行机制更具随意性
C.利于适应唐朝政治形势演变的需要D.推动了中央行政权与决策权分离
3 . 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发出政令,指挥其具体执行。安史之乱后,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这体现了
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D.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
2021-05-18更新 | 1066次组卷 | 22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1届高三5月仿真题历史试题
4 . 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选任擅长文学的亲信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属员,不计官阶品秩,主要负责起草军国大事的诏制,而中书省官员则负责起草对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唐代翰林院的设立(       
A.提高了三省的工作效率B.实现了行政权的合理分工
C.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D.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
5 . 《资治通鉴》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下列项中,与这一赋税制度的产生处于同一朝代的有(       
①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②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③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④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23-05-23更新 | 323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二模)历史试题
6 .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转运使、话   本、《梦溪笔谈》
政事堂、武   举、《千金方》
宣政院、大运河、《授时历》
造纸术、推恩令、《九章算术》
A.④②①③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②④③①
7 . 以下是《唐会要》中关于尚书仆射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设置(     
◎秦:始置,为少府属官,盖掌少府文书法令。
◎东汉:尚书台之副。
◎唐太宗:尚书省长官,位同丞相。
◎唐中宗:不再是宰相,仅是虚职,属荣誉性赏功之官。
◎安史之乱后:仆射必加同平章事,始为宰相。
A.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B.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
C.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D.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新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7世纪初的唐朝,内部组织结构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的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
2021-04-29更新 | 973次组卷 | 12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1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周朝的典制同样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经常被后人提到的典章制度。但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化,一部分制度到唐朝中期已遭到破坏,最终废弃,还有一部分则在进一步调整、发展后继续发挥作用,并为以后的王朝所继承。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明清时期,由于传统的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唐朝前期强盛局面的政治、经济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社会危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主要因素。
10 . 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
B.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2019-09-16更新 | 1542次组卷 | 43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4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