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2 道试题
1 . 曹操出身卑微,德行不佳,为正统封建士大夫所不齿,而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中,编者着力刻画曹操智慧谋略、明智豁达、随机应变等性格特点,塑造了一个乱世英雄的形象。这折射出当时(     
A.道德危机日渐加剧B.选官制度发生变革
C.士人个体意识觉醒D.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南北朝时期,很多寺院大量接收政府和民间的捐输,它们据此开展典当业务,以“济民”名义放贷牟利,还宣传赖债的人来世要做牛马去偿还。据此可知当时寺院从事典当业务的重要信用来源是(       
A.寺院承担的赋役义务B.老百姓对佛门的信仰
C.信贷服务的逐利动机D.政府的三教并行政策
3 . “之”字是天师道徒的标志,东晋世家大族琅琊王氏“世奉五斗米道”,故祖孙父子三代名字中都有“之”字。除此之外,带有宗教性质的“道”“僧”“菩萨”等,也逐渐成为起名的热字。这一现象(     
A.受到世家大族示范的影响B.证明道教的社会基础广泛
C.反映出正统观念受到冲击D.体现佛教后来居上的趋势
4 . 按吕思勉先生说,中国文化在近代西洋文化影响以前,可以分作三个时期,第一期为先秦两汉,第二期为魏晋隋唐,第三期为宋元明。这三期,恰恰是一个正、反、合。以第二期的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来说,吕生这“反”的寓意更多是指
A.北方游牧文化的逐渐汉化
B.南北方形成风格迥异的汉胡文化体系
C.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D.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穆斯林的向东扩张,阿拉伯人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阿拔斯王朝初期,哈里发大权独揽,各行省听命于中央.在帝国政府中,外族虽可参与,但穆斯林与异教徒之间地位仍有较大差异.阿拉伯人不仅大力经营东方商道,从唐朝引进大宗商品及火器、造纸技术,而且大量吸收各地文化,翻译和保存了很多古代文献。王朝后期,帝国采用了选募士兵的方法,使突厥军人势力渐渐崛起.突厥将军跋扈,任意拥废君王,哈里发如同傀儡,各省总督也纷纷割据自立。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唐朝建立后,立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在魏晋以来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羁縻政策的推行,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巩固。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唐政府也吸纳了不少外国人供职,外来宗教也大量涌入中国,但受尊崇的仍是道教和佛教,唐玄宗喜立边功,用募兵制取代府兵制,使得边防重镇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安史之乱后,为弥补财政亏空,唐朝对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唐中央的经济力量。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拔斯王朝与唐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2023-01-29更新 | 502次组卷 | 1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编的蒙学教材逐渐普及且无不渗透经学思想,士人幼习五经已趋普遍,私家经传注疏数量远超两汉。这一现象(     
A.展现了儒学传承的活力B.反映了官办教育的盛况
C.扭转了士族的清谈风尚D.阻遏了佛道学说的流播
2023-05-10更新 | 432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南北朝时期多种画风在莫高窟的壁画和造像之中并行,佛陀形象在承续西域,印度之风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原之风。隋文帝提出“雕刻灵相,图写真容”的著名观点,唐代原本高高在上,庄严的印度佛尊也演变为善于雄辩的士族文人菩萨。这主要反映出(     
A.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在民众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B.佛陀形象从南北朝至隋唐的演变,呈现出世俗化特征
C.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两面性的影响
D.佛教逐步本土化,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和升华
8 . 开元二十四年,田琬任易州刺史兼高阳军使。据《全唐文》记载,田琬“弱冠游太学,寻师授《韩诗》《曲礼》,以为《小雅》伤于怨刺,《大戴》失于奢侈,功业宜先于济理,章句非急于适时。因读《孙吴兵法》《卫霍别传》,遂仗剑从军,以功授合黎府别将”。这说明(     
A.学校教育不能满足现实政治需要B.唐朝的政治环境较为开明
C.从军立功仍然是入仕的主要途径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2024-03-02更新 | 40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大量隋唐文学写本,其内容既有描述敦煌的“乡土作品”,也有描述塞外风情的异域作品;作者既有生活在敦煌的文士、僧人,也有途经该地的各色商人。这有助于研究隋唐时期(     
A.兼容并包的时代特征B.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敦煌文化的中心地位D.士商杂糅的发展趋势
10 . 鲁迅在介绍汉译的《百喻经》时这样评价:“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文艺,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亦随在可见。”由此可见
A.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佛教内容全是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C.佛教的翻译成为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D.佛教传入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成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