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韩愈说,“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②韩愈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③韩愈的思想成为理学创立的先声   ④韩愈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魏晋时期,玄学家把老庄“无为”“自然”思想发扬光大,如阮籍、嵇康等认为,无君无臣的“自然”状态才是最美好的。陶渊明的“桃花源”之梦,就是由一群“避秦”者所建成的一个“无君”的美丽家园。据此可知,当时(     
A.集权体制弱化促进了思想活跃B.文学创作汇聚百家之长
C.战乱割据阻碍了传统文化交流D.门阀士族垄断文化资源
3 . 下图是云冈石窟露天大佛像。对此,日本学者大村西崖评价道:“观其雄伟样貌与姿态,既非中国风,亦非印度风,岂非拓跋族理想之大又夫平!”这一评价强调了(     
A.佛教在北魏时期完成了本土化
B.北魏皇帝积极支持佛教的发展
C.佛教成为维系北魏政权的支柱
D.北魏精神与佛教艺术交汇融通
4 .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2023-02-20更新 | 2008次组卷 | 49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论语》等课程下移为普通乡村教材。南朝人顾欢在乡中学校外旁听的是《孝经》《诗经》《论语》;北魏后期的刘兰在家乡随师所学的也是《春秋》《诗经》《周礼》。魏晋南北朝时这一现象说明(     
A.儒学基础得到拓展B.儒学已克服佛道带来的挑战
C.文化专制空前强化D.儒学理念出现世俗化的趋势
2023-01-16更新 | 417次组卷 | 7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6 . 魏晋时期的佛像衣饰呈现出“气“韵”生动的“褒衣博带”式特征,服饰不露肌肤,以披肩遮盖;菩萨雕像外貌更加清丽俊秀、温婉内敛,形态灵动。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佛教思想影响中华文化B.统治者好恶决定佛教发展
C.三教并行局面正式形成D.佛教文化呈现本土化倾向
7 .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同时中华文化为世界的发展提供滋养。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出了很强的宽容心态,甚至所谓的“华夷之辨”也仅仅是文化观念的差异,而不是本质性的区隔。在与来自“中华文化圈”之外其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华文明先后容纳了外部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萨满教、基督教等宗教及教派,吸收了外来宗教的许多文化元素,包括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

材料二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清末的鸦片战争成了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单向度的输出为主要交流模式。……然而,鸦片战争之后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劲风急吹,使得中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因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

——摘编自吴雅思《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与更新: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

材料三   在现代东亚世界,新加坡提出了“亚洲价值”,主要是指东亚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价值体现。其被概括为五大原则:一、社会与国家比个人重要;二、国家之本在于家庭;三、国家要尊重个人;四、和谐比冲突有利于维持秩序;五、宗教间应互补、和平共处。

——摘编自吕元礼著《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并结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说明鸦片战争后在思想领域产生的颠覆性变化,并概述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西方文化角力与更新的过程。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亚洲价值”的内涵,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新加坡经济复兴的文化因素。
2022-05-31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东晋思想家罗含认为,“今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然则无穷之变,未始出于万物。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矣。天地不为有终,则更生可知矣”。罗含这一表述(       
A.宣扬天地为万物本原B.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
C.属于“无神论”学说D.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2022-05-27更新 | 574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李成历史研究室2021-2022学年高二7月学员学科素养竞赛测试历史试题
2022·山东·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图是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作为陈设供器,其形制美观,制作精巧,瓷身装饰着飞天、忍冬、莲花、菩提等佛教题材纹饰。这反映出
A.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业已形成B.南方的制瓷水平开始超过北方
C.佛教文化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D.政教合一成为南朝统治的基石
2022-05-15更新 | 422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李成历史研究室2021-2022学年高二7月学员学科素养竞赛测试历史试题
10 . 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说明当时
A.儒学独尊B.三教合流C.儒学式微D.佛教一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