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旃陀罗·笈多二世的文治和武功都很有成绩,但除了铭刻和钱币外,没有留下其他文字记载。法显的《佛国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研究笈多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法显的著作(     
A.推动佛教产生不同的派别B.反映出笈多帝国控制印度全境
C.佐证了南亚地区文明发展D.成为研究德里苏丹的一手资料
2 . 曹魏玄学家嵇康认为司马氏集团虚伪礼法,主张“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也曾将三代圣王以及孔子的言行当做行为处世的规范,还告诫儿子要秉持志向、立身清远,甚至慎言、戒酒。这反映出他(     
A.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B.调和佛教道教理论
C.克服传统儒学的局限D.力图重建精神信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图为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展现了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前73年一前49年在位)不知祭天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该壁画(     

A.内容虚构,不具有史料价值B.是实证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史料
C.内容真实,能反映历史事实D.是研究唐初佛教发展的重要史料
2024-03-29更新 | 251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明显高于周边的文化,同时也高于其他文化圈,特别是在唐代,在整个欧亚大陆上,中国是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的中心,正如著名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指出的,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摘编自张西平《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及价值》

提炼材料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评析。(要求:态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4-03-27更新 | 32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东汉时期印度佛雕传入我国,规模小且只是单纯的雕刻形象; 魏晋时期中国佛雕注重细节和装饰,如,佛像头部会雕刻发髻和头饰,身上的袈裟会加以细致的雕刻和铜饰,菩萨像开始穿上华丽的中式服装,面容也更接近东亚人。这说明(     
A.佛教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B.佛教内涵渐趋本土化的趋势
C.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佛教发展D.佛雕提高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2024-03-26更新 | 37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2023-06-30更新 | 3898次组卷 | 28卷引用:江苏省南通第一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重庆大足石刻始于初唐,兴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现存约5万余尊,以佛教造像为主。石刻中的“牧牛”“醉酒”“养鸡女”等雕像,是生产和生活的生动表现,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菩萨不披袈裟,头着花冠,身饰缨络,颇似一尊宋代仕女像;另一尊母子像,母亲头包青丝帕,坦胸露乳,怀抱一男孩作喂奶状。这种头包丝帕的习俗,至今仍在大足边远农村地区沿袭。而“父母恩重经变图”共10组雕像,包括怀孕、临产、喂奶、母子同床等画面,并刻偈语:“三千条律令,不孝最为先,人间遭辟历(霹雳),地狱饮洋铜。”
在一处接连开凿的三个洞窟中,居中一洞为佛像,佛左右侍立十大菩萨;左为道君洞,太上老君像高洁古朴,左右侍立“大法”“真人”14尊像;右为文宣王洞,孔子头戴束巾,左右侍立颜回、仲由等十大弟子。
——摘鳊自刘长久等《大足石刻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大足石刻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足石刻特点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