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8 道试题
1 . 阮籍、嵇康代表的士人群体展现了魏晋风度。阮籍以孝子闻名, 但在母亲亡故时,不拘孝子之礼, 照样喝酒吃肉;嵇康临终写《家诫》,教育子孙奉行儒家伦理,但一生旷达狂放, 自由懒散,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据此可知, 当时(     
A.崇尚自由成为时代主题B.儒学主导地位动摇
C.社会动荡导致思想多元D.传统礼教受到冲击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盛行。唐朝诗人杜牧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应该是描写的哪一城市的景象(     
A.洛阳B.扬州C.杭州D.建康
2023-11-2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养生方法,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时期。在道德修养方面,养生学家主张修身养性;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重视存神、服气、导引等。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士族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B.社会思想交融贯通
C.儒学已丧失主流文化地位D.道教吸收儒家思想
4 . 《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其中记载:“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一千一百三十七所道士,五百五十所女道士。凡天下寺总五千三百五十八所。三千二百四十五所僧,二千一百一十三所尼。”而成书于北宋的《新唐书·百官志·崇玄署》中则记载唐朝:“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七百七十六,女官九百八十八;寺五千三百五十八,僧七万五千五百二十四,尼五万五百七十六。”对于上述史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唐书》为二手史料,无可信度
B.《唐六典》为官方记载,可信度更高
C.史料之间互证有可能探究出历史真相
D.证明唐朝时期道教地位低于佛教
5 . 汉末黄巾起义爆发后的数十年间,统治者与道教完全处于敌对关系。到了三国时期统治者不再仇视道教,开始改善双方关系,并有目的、有限度地利用道教力量。两晋时期,道教精英参与到统治者的核心政治决策中。这一变化说明,三国两晋时期(       
A.道教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B.道教逐渐符合统治者的需求
C.儒学逐渐丧失了正统地位D.外来文化发展实现了本土化
2023-11-1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唐代儒学,曾出现过两次复兴高潮。第一次是在唐初贞观年间。当时唐政权建立不久,隋弊未除.唐太宗听取魏征建议,推行重儒的政策,反对霸道实行王道,于是儒风大行。第二次是在唐中期贞元、元和年间。自安史之乱以后,由于藩镇割据,财赋不输中央,造成政府财政拮据。又因土地兼并加剧,农民大量逃亡,而寺院经济却得到了恶性发展,导致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深,加之边疆多事,朝廷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因而急需整顿颓坏的封建统治秩序,强化社会纲纪,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政治。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有力的思想武器……韩愈提出以儒家的“道统”对抗佛家的“法统”,开启了“道学”的先河;柳宗元等人则提出“统合释儒”,其目的是取佛教之长,补儒学之短,用以改造、丰富、振兴儒学。

——摘编自杨荫楼《试论唐代儒学的复兴》

材料二 程朱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改造为玄学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其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发愤图强等性格。同时应该看到程朱理学中的消极因素,即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泯灭。

——摘编自宋钦顺《浅谈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发展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唐代两次儒学复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程朱理学的认识。
7 . 悉达多太子“夜半逾城”是佛教故事中的经典题材。下列图片可以用于佐证(     

浮雕上,四大天王命令手下的具有守护意义,画面中在一座代表城门的雕刻前,身着汉族服饰的的保护神夜叉捧举马蹄,腾空而起,在城门之上太子骑于马上,同时在这匹马的下面雕有四位头梳一跃而过,身穿半袒衣服的太子坐在马上,手举高髻的人物形象,这四人各托一个马蹄将白马托起无畏印,神情坚定毅然,左上角还有“飞天”紧随其后。
A.石窟是佛教故事传播中的唯一载体B.佛教在中原的世俗化明显
C.佛教在中原传播呈现出本土化特征D.东西方浮雕技术高度交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学注重玄学义理,北学注重名物训诂。唐初,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这反映了(     
A.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整合B.儒学确立了思想统治地位
C.“三教合归儒”的社会现实D.唐朝多元包容的文化现象
2023-11-16更新 | 119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即墨区、城阳区、胶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佛教造像出现新变化,符合江左士人审美的“秀骨清像”应运而出,原本健壮的佛教造像变得极为清瘦,褒衣博带的汉式袈裟流行一时。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A.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中原地区的审美风尚B.佛教思想已经成为南朝时期正统主流思想
C.“三教合归儒”在佛教造像艺术上的反映D.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渐趋本土化
10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在因革损益中不断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或曰中华主流文化。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不是人为的结果。2500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

材料二 诸子百家的存在与争鸣,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在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各式各样的思想差不多都可以从战国诸子中找到原型或雏型。直到今天,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还可以从诸子中找到相应的命题或思想源头。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社会与文化动因。结合所学,指出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革损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新出现的两个重要学派及其所代表的利益阶级,并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