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学注重玄学义理,北学注重名物训诂。唐初,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这反映了(     
A.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整合B.儒学确立了思想统治地位
C.“三教合归儒”的社会现实D.唐朝多元包容的文化现象
2023-11-16更新 | 131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即墨区、城阳区、胶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佛教造像出现新变化,符合江左士人审美的“秀骨清像”应运而出,原本健壮的佛教造像变得极为清瘦,褒衣博带的汉式袈裟流行一时。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A.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中原地区的审美风尚B.佛教思想已经成为南朝时期正统主流思想
C.“三教合归儒”在佛教造像艺术上的反映D.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渐趋本土化
3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在因革损益中不断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或曰中华主流文化。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不是人为的结果。2500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

材料二 诸子百家的存在与争鸣,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在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各式各样的思想差不多都可以从战国诸子中找到原型或雏型。直到今天,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还可以从诸子中找到相应的命题或思想源头。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社会与文化动因。结合所学,指出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革损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新出现的两个重要学派及其所代表的利益阶级,并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4 . 魏碑是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最精,亦称魏楷,与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魏碑大体可分为寺院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据此可知(     
A.书法艺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B.儒家思想推动书法艺术繁荣
C.书法艺术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D.佛教传播促进书法艺术发展
2023-11-15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他在《神灭论》中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了,精神也会随之消失。“他”是(     
A.法显B.范缜C.玄奘D.鉴真
2023-11-1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名校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三国时期,支谦翻译佛经,文辞典雅,多引用《老子》一书中的概念来表示佛教思想。康僧会则将儒家的“仁””孝”思想吸收进去,当作佛经的社会思想内容;他还借用儒家思想材料来宣传佛经因果报应说,为佛教存在的价值作辩护。这反映了(     
A.佛教中国化趋势B.佛教教义与传统文化冲突
C.儒释道相互渗透D.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形成
2023-11-1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名校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传统佛典认为,子女对待双亲只需做应做的事情即可,不必奉献一切。在中国,佛典则强调:"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此外,佛教还发展了前世福报和轮转圣王思想,宣扬:"世俗帝王为出世的菩萨或者转轮王再世"。这反映出(    
A.三教合一趋势逐渐加强B.佛教注重对礼乐制度的传播
C.宗教思想的时代性特点D.佛教传播采取务实主义策略
2023-11-1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唐武则天时期,佛教发展,寺院林立,僧尼众多,佛教典籍著述非常丰富。唐武宗时期,发起了大规模拆毁佛寺和强迫僧尼还俗的毁佛运动。这反映出(     
A.儒家思想影响佛教发展B.佛教思想不再适合统治者需要
C.佛教发展影响王朝统治D.统治者的喜好决定佛教的存亡
2023-11-1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于一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汉代儒学成为一种丧失了早期儒学中孔子“人学”思想特色的统治哲学。其中董仲舒的儒学更多地吸取了荀子从政治理论方面探讨人的思想,并利用阴阳家学说把思孟(子思和孟子)学派的天人合一论和荀子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为封建皇权装饰圣光,从而给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在他的思想体系里看不到“和而不同”的观点。他所强调的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如果说在伦理学的范围,董仲舒的儒学丧失了理性主义,那在政治学的领域,他的“无辱宗庙,无羞社稷,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却推动了国格,观念的诞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在唐代统治阶级思想中,他们既不能放弃儒学作为意识形态主流的作用,也不愿意对有助王化的佛教和道教势力进行实际上的限制。至中唐时,道教空前兴盛,并从义理与人生哲学方面整合儒佛之学,倡导“性命双修,与理身理国”。佛教也因其由博而约、由繁而简的发展趋势,吸纳着众多信徒,抚慰着世人普遍不安的心灵。此时的儒学,因在意识形态与文化方面权威的失坠,而陷入了治国无力、治心无门的窘境。虽然韩愈等人力排佛老、捍卫儒家道统,但直到以程朱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的出现,儒学复兴运动才真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他们既捍卫和发扬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传统,也从哲学义理的高度给予儒学以系统的解释和说明。

——摘编自刘亮红《唐代儒学权威失坠表现及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儒学陷入“治国无力、治心无门的窘境”的原因,并指出宋代“儒学复兴运动才真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的表现。
10 . 南朝梁武帝极为崇佛,他扩建寺庙,带头吃素,登坛讲经,还多次舍身同泰寺。北魏太武帝却用儒学和道教自我标榜,于446年采取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毁坏寺庙,坑杀僧徒。两位“武”皇帝对佛教的态度表明(     
A.南北朝时期宗教影响到政治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
C.“三教合归儒”理论开始形成D.统治者的好恶决定宗教存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