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印度佛教认为果报不论现报、生报或者后报都是个人的事。传入中国后,慧远认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流天下,即使内乖亲子的关系,也不违其孝”;果报可以此生世世承负,也可在一个家庭内父子相承,代代承负果报。据此可知佛教(     
A.吸收儒家伦理逐渐本土化B.增强理论性思辨性日趋系统化
C.传入中国后开始世俗化D.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不断政治化
2 . 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有一系列根据北朝《大方便佛报恩经》绘制的壁画,下图为莫高窟第138窟《孝养品》的须阇提太子割肉济父母的故事。但据后世学者考究,《大方便佛报恩经》是“疑伪经”,据此可知唐朝(     
A.壁画依据存疑无史料价值B.儒学正统地位受佛教冲击
C.儒佛思想的冲突不可调和D.佛教发展逐渐走向本土化
3 . 下图为中国古代文献中“仁”“礼”词汇出现频率变化图。对隋唐时期“仁”的频率变化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A.道教佛教盛行冲击儒学地位B.国家统一需要强化思想控制
C.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D.社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交流
4 . 如图为甘肃临夏州炳灵寺第169窟的壁画(十六国北朝时期彩绘)。该壁画反映了当时(     
A.艺术发展达到高峰B.佛教开始中国化
C.市民文化趋于繁荣D.中外文化的交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时期,建造初期,石窟内雕塑在原偏祖袈装基础上加右肩搭一角,形成中国特色的半偏袒袈装。随后,洞窟佛像袈裳样式逐渐由紧窄变得宽松,直至褒衣博带的双领下垂式,面容也渐变为中国高士形象的秀骨清像型。这反映了(     
A.外来宗教的本土化趋势B.民间信仰呈现多元性
C.佛教冲击儒学独尊地位D.雕塑作品的写实风格
6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波斯传教士伊斯建立于大秦寺中。碑文由波斯僧景净纂述,主要讲述了景教的教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和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等。碑额上部是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是莲花瓣朵。由此推测可知(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局部
A.祥云莲花十字架代表三教合流B.唐武宗灭佛推动景教的传播
C.汉唐时景教通过丝绸之路传来D.景教在波斯地区得到了发展
2022-09-2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隋唐五代时期儒道佛三家鼎立,相互斗争。比如,在儒家看来,僧尼脱离红尘,背父弃君,是不忠不孝之辈。儒家主张进取,建功立业,道家则主张超脱世间俗务。佛教认为人生在世万般皆苦,只有修行成佛归涅槧,才能脱离苦海,而道教则讲究修炼成仙,长生不老。在矛盾冲突的同时,儒佛道三家也在相互吸收,体现了明显的融合趋势,尤其是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后开始向新儒学转变。儒佛道三家从斗争逐渐走向融合,这一转变(     
A.反映了国家文化政策的变迁B.标志着儒学再次确立了正统地位
C.说明儒家学者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D.是基于现实的需要而作出的调整
2022-08-31更新 | 889次组卷 | 14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选修)试题
8 . 唐朝实现了儒道佛三教鼎立,三教各自的外在修养使人们对它们的作用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直到宋代还有“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这正是时人对三教认识的典型反映。但不少人在这一时期也强调三教的一致性,所谓“殊途而同归者也”。对材料中“同归”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哲学思想方面的相似性B.对儒家道德观念的认同
C.组织结构方面的一致性D.三者服务对象的同一性
9 . 唐太宗时期,欲重新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学达到“古昔未之有”的极盛状态;武周时,“制以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唐玄宗时期,则综合儒道,采取“体国经远”的“至道”治国理念。据此推断,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因是(     
A.传统文化的交融逐渐增强B.完善政务决策机制的需求
C.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D.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印度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在中国初传,主要是作为信仰和方术(旧时指医、卜、星、相、炼丹等技术)流行于民间的。佛教被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是从两晋(公元265年至316年为西晋,公元317年至420年为东晋)时期开始的。知识分子特别感兴趣的是佛教的思想理论,尤其是佛教提出的一些中国传统学术较少研究的理论问题。到了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几乎遍及整个中国。

——摘编自张明、于井尧《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传教士利玛窦与一行人来到中国广东,他们自称是来自印度的僧人;在知府王磐收到铃铛等礼物后,允许他们留在肇庆。利玛窦是一位博学的传教士,喜欢结交朋友。他随身带着自鸣钟、菱角镜、山海全图,吸引了不少人观看。马礼逊是拉开晚清新一轮西学东渐序幕的第一人。18079月,马礼逊抵达澳门,然后进入广州。当时,中国海禁未开,仍然禁止西人传教,马礼逊只能先隐匿于广州的美国商馆。不久,他有了合法身份,有了稳定收入,还结婚成了家。此后,直至1834年逝世,马礼逊一直在广州、澳门及南洋各地进行传教活动。

——摘编自张明、于井尧《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普及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马礼逊来中国传教的中外背景。如何评价这些传教士的传教活动?
2022-08-02更新 | 138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五市十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