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外文化交流(魏晋-隋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尝试用儒、道学说来解读佛教经典,比如在“译经”方面,用“本无”来讲“空”,用“无为”来讲“涅槃”,这使得佛教在中国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这反映了(     
A.佛教的本土化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C.佛道合流成为主流D.民族交融局面形成
2023-11-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贞观十二年(638年)七月,针对景教等外来宗教,唐太宗下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这反映出唐朝(     
A.家伦理观念受到冲击B.胡汉民族差别淡化
C.三教合一趋势得到认可D.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3 . 4世纪时,华僧已取代胡僧,成为译经、传教及组织僧团的主要力量。过去胡僧以原居国名为姓(如竺、康等)的习惯,已代之华僧以释为姓。这反映出当时(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C.佛教影响主流文化D.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
2023-07-19更新 | 15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表所示为古代越南部分王朝的一些做法。这反映出当时越南(     

(1)

在李朝(1009~1225年),李圣宗和李仁宗相继创建文庙和国子监,用以祭祀孔子并作为皇太子和文职官员学习儒学的场所

(2)

在陈朝(1225~1400年),陈顺宗建立路、府、州、县地方官学制度,还出现了一些退隐儒士为传播儒学而创办的私学机构
A.儒学成为社会教化的主要途径B.官方教育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C.文化成就的创新发展D.教育资源的下移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早期翻译的佛经,大多通过外来僧侣口授或西域胡本转译,译文多有增损差讹。到唐朝时,佛经已由本国僧人主译,大量传入中国的梵本佛典被译成汉文,译文质量远超前朝。唐朝译经的发展反映了当时(     
A.三教并行政策的推行B.西域文化影响力的消减
C.中外交流趋势的加强D.佛教本土化进程的开启
6 . 左图为北周时期鎏金银胡瓶,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具有波斯风格。右图为唐代凤头壶,工匠们把胡瓶的口沿、流、盖作成凤首,将手柄刻上龙首等中国人喜爱的纹样。这反映了(     

A.佛教中国化的趋势不断加强B.中华文化因包容而发展
C.民族交融推动唐代文化进步D.西域文化因交流而盛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     
A.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唐朝的繁荣昌盛
C.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D.中朝关系较和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艺术形象源自印度,早期洞窟(如北凉275窟等)中的“飞天”,头戴印度五珠宝冠,上体半裸,大多双脚上翘,作飞舞状,姿势显得笨拙;盛唐的“飞天”具有奋发向上、轻盈潇洒、千姿百态、自由奔放的飞动之美。这一变化反映出(     
A.国家实力影响文化传播B.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创新
C.唐朝开放包容民族政策D.东西文明双向交流频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汉代画像石创作中,虽有骆驼形象,但刻画比较稚拙,往往都是单个出现,或混同在其他动物之中。唐代砖刻中骆驼形象是,两侧挂有袋囊、丝束、长颈瓶等,有的还挂有沿路猎取的野鸡、野兔。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B.异域文化受到青睐
C.绘画技术的重大进步D.丝绸之路更加繁荣
10 . 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形成于唐代,由波斯人撰述,以中文楷书和古叙利亚文刻写而成。碑文记载波斯僧人阿罗本来中国长安及其他多地宣讲教义、设立景教寺院等事。该碑作为证据可以印证当时(     
A.唐朝主流思想变化B.楷书成为主要书体
C.中外经济往来频繁D.文明之间交流密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