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外文化交流(魏晋-隋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当时(     
A.对外交流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D.丝绸之路造就盛唐气象
2023-06-21更新 | 209次组卷 | 102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些贵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很少谈到人性问题,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冯雪俊、高锦花《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

材料二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而这种觉醒带来的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玄学美学研》

材料三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 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表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
2022-12-05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天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观察唐朝留存壁画《打马球》中的女性形象,她们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具有生命力和向上的朝气,反映出唐人“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的另类审美眼光,与唐以前“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不同。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体育运动的盛行B.思想文化的多元
C.文人画画风变化D.唐朝社会的开放
4 . 文化在不断传承、交流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 · 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材料二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材料四   中国1985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200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传承的载体。
(2)从材料二中概括出作者的两个观点,并结合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印证。
(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文化现象?依据材料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一时期还有哪些思潮出现和发展。
(4)列举两个中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指出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地位。
2022-09-30更新 | 187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习成果认定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王祯《造活字印书法》记载:“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这反映了(     
A.雕版印刷术已在唐朝普及B.政府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术
C.雕版印刷推动了文化发展D.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2022-09-20更新 | 570次组卷 | 36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图1为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流行于长安城的百戏中的杂技节目“骆驼载乐”。该作品可以印证(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开始交融B.唐朝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中国古代的制瓷技术领先世界D.异域乐舞艺术的普及
7 . “唐决”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方式。日本天台宗僧人将佛教教理上存在争议、悬而未决的问题称为“未决”,由入唐日僧将“未决”之文书带至中国“请决”,而中国僧人对相关问题回答被称为“唐决”。对“唐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佛教起源于中国,日本佛教尊中国为正宗
B.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世界发展提供滋养
D.中日两国因交流互鉴而促进彼此文化繁荣
8 . 高僧鉴真(688—763年)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和日本豆制品业、制糖业的祖师。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日本,带去了大量书籍、食物原料、器具,还有懂医学、艺术的随行弟子及各种工匠,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有“文化之父”的美誉。鉴真东渡()
A.推动日本社会转型B.开辟了中日新商道
C.传播了中华文化D.扩大了唐朝的疆域
9 . 751年,唐朝军队与大食军队发生战争,唐军失败,杜环被俘,他最远可能到达北非。十多年后,杜环回国把经历写成《经行记》。元朝时,汪大渊两次随商船出海,最远可能到过北非和东非沿海地区,并在自己撰写的《岛夷志略》中留下相关记载。该材料能佐证
A.古代中国与非洲有交往B.郑和最先开辟中国通往非洲航路
C.非洲被阿拉伯帝国统治D.非洲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十分发达
10 . 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来自中原的物品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篆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
藏文化方面的物品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来自西方的物品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栗特物品。
A.道教受到当地各民族的热烈追捧B.魏晋至隋唐东西方交往呈现多路径格局
C.自古以来柴达木盆地是兵家必争之地D.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2022-06-01更新 | 1299次组卷 | 45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