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流颁布,李流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流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

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学者型官员。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进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文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在英国,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这同时也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则之一。文官选拔考试的一般形式包括笔试、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试等。考试分两轮,首轮考试一般多采用笔试,复试则按所招文官的职位、类别的不同,采取相对灵活的录取方式。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改革的原因。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文官制度的相同点。
2021-03-1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在此期间,在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使解盐的生产与销售,由原来官方垄断,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这一改革,不仅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之苦,而且同样有利于食盐的流通。沈括称赞这种“通商法”,“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在经济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当时有一种政策,由政府向城镇百姓强行购买国家需要的物资,价格比市场价格低。这就成了剥削民众的一种手段。包拯坚决反对这种害民政策。他列举陕西强购军用物资的危害,“前后人户破蔼家产不少”,因而要求废除这种办法。包拯建议,国家急需物资应该“置场收买”,以公平的价格,自由收购。这一建议,无论对减轻百姓负担,还是对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都是有利的。包拯曾经提出改革税收的良策。他说:“欲救其弊,当治其源。治其源者,在乎减冗杂而节用度。冗杂不减,用度不节,虽善为计者亦不能救也。方今山泽之利竭矣,征赋之入尽矣……若不锐意而改图,但务因循,必恐贻患将来有不可救之过矣”。此外,包拯还曾主张方田均税,即丈量地主豪强的土地,防止他们漏税逃役。他还曾鼓励民间采矿炼铁等等。

——姚兆余《试论包拯的经济改革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包拯经济改革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包拯经济改革思想的核心和作用。
3 . 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宋代司马光为宋神宗讲经时提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点,并且以曹随萧规等历史典故进行论证。王安石参政离开经筵之后,安排吕惠卿进入经筵,吕惠卿又引用《尚书》中“刑罚世轻世重”来论证祖宗之法可以变。这说明
A.皇帝决策受到经筵左右B.文献典故解释迎合现实的需要
C.宋代政务决断有民主性D.宋代朝臣的文化水平难分高下
2021-03-08更新 | 894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莲塘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1071年,宋神宗在讨论是否变法时提出,变法虽会触及士大夫利益,但却对百姓有益处。大臣文彦博却回答他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文彦博的回答意在强调
A.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矛盾不可调和B.士大夫应为改革时弊效力
C.变法应以摒弃民本传统为政治前提D.士大夫是统治的基础力量
5 . 王安石说:“孔称‘均无贫’,此语今可取。譬欲轻万钧,当令众人负。”可见,王安石主张
A.分田地以化解财政压力B.兴儒学以强化社会教化
C.平赋税以缓和社会矛盾D.倡变法以整顿基层吏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役法改革在熙宁二年已提到议事日程,于熙宁四年十月正式颁行。《宋史·神宗二》载:“差役法,使民出钱役。”其内容《宋史·食货上五》载:“募法,三人相任,衙前仍供物产为抵。弓手试武艺,典吏试书计。以三年或二年乃更。为法既具,揭示一月,民无异辞,著为令。令下,募者执役,被差者得散去。……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凡敷钱,先视州若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雇直既已用足,又率其数增取二分,以备水旱欠阁,虽增毋得过二分,谓之免役宽剩钱。”诚然,实行免役法亦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意图,如征收免役宽剩钱,且不说制度本身的优劣,就其所带来的弊病而言,免役法比之差役法要小得多。就连对新法颇有异议的苏轼,在役法改革上也倾向于以募役取代差役,不同意司马光元祐年间废除慕役复行差役的做法。

——摘编自傅允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王安石青苗法与免役法再评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免役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免役法作用。
2021-01-19更新 | 13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B.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8 . 北宋初年,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占总人口的40%,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也就相应上升了。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赋役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B.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政府推行不抑兼并政策D.土地流动不断加强
9 . 宋代,在地方上除设立州、府、县的长官之外,又“置七品通判以分州权”,一州之内,“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这说明
A.通判位卑权重,加强了中央集权B.中央政治体制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强干弱枝,维护了专制统治D.地方诸侯的残余势力被清除
10 . 下面的图表所示为宋太祖至宋真宗三朝年间禁军的数目。这一变化
A.直接导致中央集权的衰弱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为后来财政危机留下隐患D.改变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