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当地土酋为地方长官,但不许土酋自置职名,凡土酋自置的名号,宋朝一律不予承认,须中央任命方可,如“夔州路降蛮首领皆自置职名,请因而命之,上不许”。这一措施(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特征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社会治理
C.基本稳定了宋代的政权环境D.推动了宋朝疆域的巩固与拓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季(即清末)以前,谈及宋朝学界常以“积弱不振”来概括。这与“积贫积弱”存在本质区别,其一,“积弱不振”更多偏向宋朝“积弱”,比如王夫之甚至认为宋朝的忧患有弱无贫;其二,更多侧重主观政论而非客观史评,比如古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恶语相向,以致人们将其视为奸邪小人。与前人相比,梁启超共有两大突破:第一,在评论宋朝的国衰兵弱时,兼顾评议宋朝的国贫民穷。第二,在谈论自家的主观政见时,立足讲说宋代的客观史事。从此,学界开始摆脱儒教史观中君臣之分与正邪之辨的束缚。积贫积弱论的定型,首次显现于民国钱穆的《国史大纲》一书,后来该论因邓广铭师徒的播扬而备受全国学界青睐。改革开放后,宋朝形象从积贫积弱论向登峰造极论迈进,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转型只是趋势,目前尚未彻底完成。

——摘编自朱永清《积贫积弱:清季以降宋朝贫弱形象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宋代形象评价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完整,逻辑清晰。)
2024-05-23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十一)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科举制度的演变,总的趋势是逐渐走向完备、成熟。宋朝科举制度的第一大特点,一系列措施,变“恩归有司”为“恩由主上”;第二大特点,是考试方法日益完备、严密,尽量实现“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第三大特点,是在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量达到经世致用;第四大特点,是取士与育才统一,科举与学校相结合;第五大特点,是及第授官优待士人,使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这一演变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还有其他种种,也颇具特色,还都有待于进一步地揭示和研究。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制通史·宋代卷》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具体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4-07更新 | 12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一)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宋初中央实行“两府三司”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两府’”,两府之下,三司“掌邦国财用之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这一体制(     
A.强化了封建专制皇权B.导致中枢权力发生转移
C.使中枢权力相互制衡D.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2024-03-28更新 | 498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一)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认为,要改革政治,就要统一思想,最好从教材着手,使未来的改革人才,从学校时起,就受到改革思想的熏陶。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主持编订《三经新义》, “三经”是指《诗》《书》《周礼》, “托古改制”就似乎名正言顺。王安石重新注释儒家经书,提出新的见解, “立政造事”,实际上是王安石自己政治思想的表述。熙宁八年(1075年),《三经新义》正式颁布,作为学生必读教材。 “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保守派认为,王安石“政事害人才,学术害人心”。后来,新法尽废,作为统一教材的《三经新义》就逐渐销声匿迹,版毁书亡。

——摘编自熊承涤《王安石的变法与教材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教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王安石的教材改革。
2024-03-24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有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只有空道后才取得实权,负责具体事务。这一制度设计(     
A.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B.防止了官吏擅长之权
C.适应文人治国的需要D.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幅碑刻华夷图,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为底本,绘于北宋徽宗时期,南宋镌刻于碑石。图中注明楼兰、鄯善、于阗、莎车、疏勒等南疆诸国与安西四镇,以及西汉至宋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情形。该图(       
A.体现宋朝强化边疆治理的意图B.展现宋代沟通东西交往的成果
C.可用于研究宋代地方行政区划D.寄托恢复汉唐故土的政治理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寻找借口,挑起兵端,分兵数路南下侵宋,进兵声势十分凶猛。当时,宋将王权屯兵庐州(今安徽合肥),但他却不战而退出庐州、和州(今安徽和县)一线,溃而渡江。金兵由此打开缺口,大举进击。对此,南宋满朝大臣,惊恐万状。是年冬十月,知均州(今湖北丹江口)武钜收复卢氏县;十二月,均州乡兵总辖杜隐等收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陆游闻捷喜极而作《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敌人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教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摘编自邱鸣皋《陆游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一诗的创作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陆游创作《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一诗的用意。
2024-03-1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举作为吸收寒士的唯一途径,也让宋廷把科举当作最重要的取仕途径。北宋前期,一方面通过糊名、誊录、覆试、禁止公荐、禁止作弊乃至禁止参加科举等方式排除家世在科举中所起到的作用,降低势家子弟的及第机会;另一方面则施行免除路费、降低考试要求等偏向寒士的政策。科举作为帝王权术的有力手段,由于权相政治在科举中排除异己,吸纳党羽,在某种程度上窃取了帝王的“威福”权柄,变天子门生为私人的政治党羽,令科举沦为权相掌控权力的工具。在参与科举考试的过程中,势家子弟可以借助家世提供助力,而宋廷通过各种制度政策禁止势家等对科举的直接影响,将势家子弟的权力“关进笼子里”,家世仅能在提升势家子弟的文化素养上有所助益,以至于家世不再具备直接干涉科举的能力,间接影响士人考中科举的概率。宋初借助“抑势家,拔寒士”的政策来抑制势家大族的隐性影响,缩减二者在科举考试中的差距,促进社会流动。这种科举政策,有助于弥补科举之外的不公平,实现公道正义。

——摘编自李兵《宋代科举“抑势家,拔寒士”政策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抑势家,拔寒士”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抑势家,拔寒士”政策的影响。
2024-02-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10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宋朱熹认为变法“轻用已私,纷更法令,不能兴才教化,乃行青苗、建市易、置保甲、治兵将、始有富国强兵、窥伺边隅之计,弃诚而怀诈,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下诬君父,上欺祖宗,三纲废坏。神化之道泯然将灭,纲纪文章扫地尽废。”

清代末年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他认为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其变法是“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20世纪30、40年代诸多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谷城提出变法动因:“一曰外部的压迫,二日内部的贫弱”。范文澜认为变法“急需加强军备”,钱穆提出变法“冗官不革,政治绝无可以推行之理”。

——摘编自何文国《王安石历史评价面面观》等

(1)根据材料,分别评价朱熹、梁启超、近代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对王安石变法形成不同观点的因素。
2024-01-3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