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8 道试题
1 . 根据《宋会要辑稿·职官》载,宋朝致仕制度规定官员到了七十岁如果还不退休,御史台便会予以提醒。同时“凡文武官致仕者,皆转一官(加升官阶一级),或加恩其子孙。”这一制度(     
A.旨在完善社会养老机制B.体现了尊老的思想观念
C.利于落实重文轻武政策D.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兴盛
2023-12-0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份“升基工程”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吕思勉指出,宋代士大夫“持论过高,往往不切实际。意气过甚,则易陷于党争。党争最易使人陷于感情,失却理性”。他认为(     
A.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B.宋代提倡文治文官地位高
C.文官政治削弱宋朝凝聚力D.士大夫治理国家弊端显现
2023-12-04更新 | 172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胶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历代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借鉴夏商以方国、部落为主的统治体制弊端的基础上,西周采取大量分封同姓为地方诸侯,将分封制和宗法制牢固结合在一起。无论同姓子弟还是异姓诸侯,接受了周天子的封赐后就成了“小宗”,而周天子则是“大宗”。用这种称谓意味着受封诸侯都被纳入了周王室的宗法网之中。宗族内部长幼、嫡庶和尊卑之别的“礼”成为了周的政治规范。

西周分封示意图


   

——摘编自李龙、李策《中国古代分封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为了削弱地方势力,赵匡胤便把所有的地方军队编为中央军队——禁军。派人做一些木人发给各地方作标准,凡是体格符合标准的壮丁,都编入禁军。地方剩下的都是些老弱残疾,编为厢军,他们只能修桥补路,要造反也造不起来。此外,地方自唐以来,一个大州管几个小州,叫支郡。宋代取消支郡,一个州就只能管一个州。把州郡的财政也收归中央,又规定以文人知州郡,这样,即使一个大州也不能和中央抗衡,地方就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邓广铭等《中国古代史讲座(下)》

材料三   元朝在完成全国大统一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为辽阳、陕西等十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的设制,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形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

——整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1)根据材料一中的文字和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周代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初为削弱地方势力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简述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设立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
2023-12-0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023·重庆·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漠视兵家思想B.抑制地方势力C.打压民间信仰D.实行抑武方针
2023-12-02更新 | 2325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4年1月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5 . 仔细研读以下来自教材的图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此列出秦朝实施地方管理的层级,并从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形成与发展的视角概述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唐朝三省位置图》中数字①②③中选出尚书省的相应数字,并说明三省的各自职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图中数字①②③所对应的机构名称,并说明北宋中央权力分配所体现的基本特点。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官印一曰“宝”,专称君主玺印,用玉或金;二曰“印”,是各官署、官员用印,三省、枢密院用银,六部以下用铜;三曰“记”或“朱记己”,用铜,尺寸略小于“印”,地方职司、诸军将校等使用。“寺观及士庶之家所用私记,今后并方一寸,雕木为文,不得私铸”。“文书有印,以示信防奸,给毁悉经省部,具有条制”。发送给其他机构的“行移文字”“若官文书脱误者,咨长官改正,其事理要切处皆用印”;中央重要部门的日常文书会专门委派官吏负责“对读印押”“点对印押”。

——摘编自邓小南《宋史研究诸层面》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置文书半印勘合。”其制:“以簿册空纸之半,而编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半纸册付天下布政使、都指挥使司及提刑按察司。所司以册合其号,印文相同,则行之,谓之半印勘合,以防欺弊。”“凡诸司印信,铸印局专管铸造,如有刑削,则换给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在军队和边远地区有行移勘合、军事勘合、调军勘合、出关勘合、宗藩勘合、通贡勘合、外国勘合等等。

——摘编自黄才庚《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官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的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政务运行的认识。
7 . 宋初,由皇帝直接颁布并不经过中书门下审议的“内降”诏令较少,仁宗、神宗时期“内降”激增。徽宗明诏,“中外官司辄敢申明冲改御笔处分者,以大不恭(十恶罪之一)论”,有司“但奉行御笔而已”。这(     
A.体现了二府三司体制的崩溃B.埋下了北宋覆亡的隐患
C.克服了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D.表明了相权结构的调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代,谏官本为宰相两府之属官,职在谏阻皇帝。宋代,谏官则由皇帝任命并且宰相不得推荐人选。仁宗时期,谏官的职责更加扩大,对内劝谏王恶;对外则可以论奏官员,并且经常出现谏官论奏宰执的现象。这种变化说明(     
A.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加强B.谏官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C.官员监察制度不断完备D.监察权力完全独立运行
2023-11-2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初置通判,寓有“监郡”之意,即事得传达,知州举动为其所制。乾德四年通判职责调整为“凡本州公事,须与知州同签署”。据此分析,上述调整
A.贯彻了重文抑武方针B.造成了官僚队伍的膨胀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023-11-2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艺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钱穆认为,宋代以前“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他只纠绳皇帝”。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     
A.加强了皇帝权力B.加强了宰相权力C.削弱了监察制度D.造成了冗官现象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