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 道试题
1 . 赵宋王朝一改汉州、唐道的做法,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使司等四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侔,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办公地点也不在同一州内。这种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     
A.提高行政效率B.削弱宰相政治权力
C.强化地方管控D.建构国家治理体系
2023-04-13更新 | 1328次组卷 | 9卷引用: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纲要上)
2 .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2023-04-12更新 | 112次组卷 | 3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问题导学-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更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祖制”特指“先皇制度”。具体而言,“祖制”是本朝开国皇帝以及先代皇帝构建的关于国家治理根本制度的规范体系,其内容涉及:国家权力分配与制衡、朝廷运行机制、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职官任免、朝贡外交以及对于特定群体的规制、对于特殊事件的处理等等。祖制的名称,各朝不一,有称“祖制”“祖训”“圣政”“圣训”也有称“本朝家法”“祖宗故事”“祖宗之法”等。历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祖制,将祖制作为一种原则,一种政治惯例,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社会控制方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朱勇《“祖制”的法律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的表现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统治者用“祖制”治理国家的原因。
4 . 有学者称:“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其中“反其弊”的措施应该是(     
A.派文官任各州的知州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D.扩大科举录取的人数
2023-02-17更新 | 297次组卷 | 3卷引用: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纲要上)
5 . 宋初君主制的加强:目的:强化____、维护政权稳定。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什么趋势。
7 . 【社会与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载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   由中国学者王瑞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宋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宋政府的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褚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宋终于彻底转向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

——摘编自王瑞来《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
2022-10-16更新 | 359次组卷 | 7卷引用: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8 . 宋太祖在划分禁军和厢军、三衙统兵的基础上设军中等级之法,“峻其等级相犯之刑,谓之等级,以绝其犯上之心”“二百年军中不变乱,盖出于此。"这表明宋代(     
A.主张严刑峻法治国理念B.极力提升武将社会地位
C.削弱地方割据经济基础D.多措并举加强军事管理
2022-09-22更新 | 438次组卷 | 15卷引用:第9课两宋政治与军事(轻松练)-【轻松学历史】2022-2023学年高一纲要上同步课件与课时训练
9 . 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州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由此可见,通判的设立(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提升了行政效率
C.缓和了阶级矛盾D.巩固了君主专制
2022-09-18更新 | 470次组卷 | 14卷引用:第9课两宋政治与军事(轻松练)-【轻松学历史】2022-2023学年高一纲要上同步课件与课时训练
10 .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不同史籍有不同记载。根据如表,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史籍历史记载
(北宋)文莹
《续湘山野录》
太祖向赵光义嘱托事宜后便就寝,宫人还能听到太祖鼾声。宋太祖鼾声在五鼓天时消失,太祖去世。赵光义在太祖灵前接受继位遗诏。
(南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太祖召赵光义进宫嘱托事宜。宫人远看赵光义不时离开座位好像有避让:行为。不久,太祖用柱斧戳地,大声与晋王说话。次日太祖去世,后来晋王赵光义继位。
A.太祖去世前赵光义未入宫B.赵光义蓄意谋杀宋太祖
C.赵光义与太祖发生了争执D.赵光义最终成为继位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